搜尋整站
搜尋本頁
【法規名稱】相關子法。♬簡讀版法律用語辭典


廢:勞工安全衛生法

【公布日期】民國102年7月3日

【法規沿革】
1‧中華民國六十三年四月十六日總統(63)台統(一)義字第1604號令制定公布全文34條
2‧中華民國八十年五月十七日總統(80)華總(一)義字第2433號令修正公布
3‧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總統(91)華總(一)義字第09100093800號令修正公布第3條條文
4‧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六月十二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100116850號令修正公布第68102332條條文;並增訂第36-1條條文
5‧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七月三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200127211號令修正公布名稱(職業安全衛生法)及全文55條;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章節索引】
第一章 總則 §1
第二章 安全衛生設施 §5
第三章 安全衛生管理 §14
第四章 監督與檢查 §26
第五章 罰則 §31
第六章 附則 §38

【法規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1條(立法意旨)


﹝1﹞為防止職業災害,保障勞工安全與健康,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第2條(名詞定義)


﹝1﹞本法所稱勞工,謂受僱從事工作獲致工資者。
﹝2﹞本法所稱雇主,謂事業主或事業之經營負責人。
﹝3﹞本法所稱事業單位,謂本法適用範圍內僱用勞工從事工作之機構。
﹝4﹞本法所稱職業災害,謂勞工就業場所之建築物、設備、原料、材料、化學物品、氣體、蒸氣、粉塵等或作業活動及其他職業上原因引起之勞工疾病、傷害、殘廢或死亡。
【具參考價值】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上訴字第2195號判決

第3條(主管機關)


﹝1﹞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2﹞本法有關衛生事項,中央主管機關應會同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辦理。

   --91年5月15日修正前條文--


﹝1﹞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在省(市)為省(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2﹞本法有關衛生事項,中央主管機關應會同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辦理。

第4條(適用範圍)


﹝1﹞本法適用於左列各業︰
  一、農、林、漁、牧業。
  二、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三、製造業。
  四、營造業。
  五、水電燃氣業。
  六、運輸、倉儲及通信業。
  七、餐旅業。
  八、機械設備租賃業。
  九、環境衛生服務業。
  十、大眾傳播業。
  十一、醫療保健服務業。
  十二、修理服務業。
  十三、洗染業。
  十四、國防事業。
  十五、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事業。
﹝2﹞前項第十五款之事業,中央主管機關得就事業之部分工作場所或特殊機械、設備指定適用本法。

回索引〉〉

第二章  安全衛生設施

第5條(必要安全衛生設備與措施)【相關罰則】第1項~§31§32§33;第2項~§34


﹝1﹞僱主對左列事項應有符合標準之必要安全衛生設備:
  一、防止機械、器具、設備等引起之危害。
  二、防止爆炸性、發火性等物質引起之危害。
  三、防止電、熱及其他之能引起之危害。
  四、防止採石、採掘、裝卸、搬運、堆積及採伐等作業中引起之危害。
  五、防止有墜落、崩塌等之虞之作業場所引起之危害。
  六、防止高壓氣體引起之危害。
  七、防止原料、材料、氣體、蒸氣、粉塵、溶劑、化學物品、含毒性物質、缺氧空氣、生物病原體等引起之危害。
  八、防止輻射線、高溫、低溫、超音波、噪音、振動、異常氣壓等引起之危害。
  九、防止監視儀表、精密作業等引起之危害。
  十、防止廢氣、廢液、殘渣等廢棄物引起之危害。
  十一、防止水患、火災等引起之危害。
﹝2﹞雇主對於勞工就業場所之通道、地板、階梯或通風、採光、照明、保溫、防濕、休息、避難、急救、醫療及其他為保護勞工健康及安全設備應妥為規劃,並採取必要之措施。
﹝3﹞前二項必要之設備及措施等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相關法規】第三項~營造安全衛生設施標準勞工健康保護規則工業安全衛生標示設置準則鍋爐及壓力容器安全規則機械器具安全防護標準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異常氣壓危害預防標準有機溶劑中毒預防規則鉛中毒預防規則粉塵危害預防標準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特定化學物質危害預防標準起重升降機具安全規則壓力容器安全檢查構造標準船舶清艙解體勞工安全規則精密作業勞工視機能保護設施標準礦場勞工衛生設施標準移動式起重機安全檢查構造標準固定式起重機安全檢查構造標準碼頭裝卸安全衛生設施標準吊籠安全檢查構造標準缺氧症預防規則四烷基鉛中毒預防規則工業用機器人危害預防標準升降機安全檢查構造標準林場安全衛生設施規則高壓氣體勞工安全規則

第6條(供勞工使用之機械、器具之限制)【相關罰則】§33


﹝1﹞雇主不得設置不符中央主管機關所定防護標準之機械、器具,供勞工使用。
﹝2﹞經中央主管機關定有防護標準之機械、器具,於使用前,中央主管機關得委託適當機構實施型式檢定;型式檢定實施之程序、檢定機構應具備之資格條件與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91年6月12日修正前條文--


﹝1﹞僱主不得設置不符中央主管機關所定防護標準之機械、器具,供勞工使用。

第7條(作業環境之測定與必要之標示)【相關罰則】第1項~§34


﹝1﹞雇主對於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作業場所應依規定實施作業環境測定;對危險物及有害物應予標示,並註明必要之安全衛生注意事項。
﹝2﹞前項作業環境測定之標準及測定人員資格、危險物與有害物之標示及必要之安全衛生注意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相關法規】第二項~危險物與有害物標示及通識規則危險物及有害物通識規則

第8條(危險性之機械或設備之檢查)【相關罰則】第1項~§31§32§33


﹝1﹞雇主對於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具有危險性之機械或設備,非經檢查機構或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代行檢查機構檢查合格,不得使用;其使用超過規定期間者,非經再檢查合格,不得繼續使用。
﹝2﹞前項具有危險性之機械或設備之檢查,得收檢查費。
﹝3﹞代行檢查機構應依本法及本法所發布之命令執行職務。
﹝4﹞檢查費收費標準及代行檢查機構之資格條件與所負責任,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5﹞第一項所稱危險性機械或設備之種類、應具之容量與其實施檢查之程序、項目、標準及檢查合格許可有效使用期限等事項之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相關法規】第四項~危險性機械或設備代行檢查機構管理規則危險性機械及設備檢查費收費標準;第五項~既有危險性機械及設備安全檢查規則危險性機械及設備安全檢查規則壓力容器安全檢查構造標準移動式起重機安全檢查構造標準固定式起重機安全檢查構造標準吊籠安全檢查構造標準升降機安全檢查構造標準

   --91年6月12日修正前條文--


﹝1﹞雇主對於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具有危險性之機械或設備,非經檢查機構或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代行檢查機構檢查合格,不得使用;其使用超過規定期間者,非經再檢查合格,不得繼續使用。
﹝2﹞前項具有危險性之機械或設備之檢查,得收檢查費。
﹝3﹞代行檢查機構應依本法及本法所發布之命令執行職務。
﹝4﹞檢查費收費標準及代行檢查機構之資格條件與所負責任,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9條(勞工工作場所之保護)【相關罰則】§34


﹝1﹞勞工工作場所之建築物,應由依法登記開業之建築師依建築法規及本法有關安全衛生之規定設計。

第10條(危險之工作場所應即停止作業)【相關罰則】第1項~§32


﹝1﹞工作場所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時,雇主或工作場所負責人應即令停止作業,並使勞工退避至安全場所。
﹝2﹞前項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之情事,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91年6月12日修正前條文--


﹝1﹞工作場所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時,雇主或工作場所負責人應即令停止作業,並使勞工退避至安全場所。

第11條(高溫場所工作之勞工之保護)【相關罰則】第1項~§33


﹝1﹞在高溫場所工作之勞工,雇主不得使其每日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異常氣壓作業、高架作業、精密作業、重體力勞動或其他對於勞工具有特殊危害之作業,亦應規定減少勞工工作時間,並在工作時間中予以適當之休息。
﹝2﹞前項高溫度、異常氣壓、高架、精密、重體力勞動及對於勞工具有特殊危害等作業之減少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定之。
【相關法規】重體力勞動作業勞工保護措施標準異常氣壓危害預防標準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高架作業勞工保護措施標準精密作業勞工視機能保護設施標準

第12條(體格檢查、健康檢查之施行)【相關罰則】第1項、第2項~§34;第4項~§35


﹝1﹞雇主於僱用勞工時,應施行體格檢查;對在職勞工應施行定期健康檢查;對於從事特別危害健康之作業者,應定期施行特定項目之健康檢查;並建立健康檢查手冊,發給勞工。
﹝2﹞前項檢查應由醫療機構或本事業單位設置之醫療衛生單位之醫師為之;檢查紀錄應予保存;健康檢查費用由雇主負擔。
﹝3﹞前二項有關體格檢查、健康檢查之項目、期限、紀錄保存及健康檢查手冊與醫療機構條件等,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4﹞勞工對於第一項之檢查,有接受之義務。
【相關法規】第三項~勞工健康保護規則辦理勞工體格及健康檢查指定醫療機構辦法

第13條(禁止僱用檢查後不適之勞工)【相關罰則】§34


﹝1﹞體格檢查發現應僱勞工不適於從事某種工作時,不得僱用其從事該項工作。健康檢查發現勞工因職業原因致不能適應原有工作者,除予醫療外,並應變更其作業場所,更換其工作,縮短其工作時間及為其他適當措施。

回索引〉〉

第三章  安全衛生管理

第14條(事業安全衛生管理之實施)【相關罰則】第1項、第2項~§34


﹝1﹞雇主應依其事業之規模、性質,實施安全衛生管理;並應依中央主管機關之規定,設置勞工安全衛生組織、人員。
﹝2﹞雇主對於第五條第一項之設備及其作業,應訂定自動檢查計畫實施自動檢查。
﹝3﹞前二項勞工安全衛生組織、人員、管理及自動檢查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相關法規】第三項~勞工安全衛生組織管理及自動檢查辦法高壓氣體勞工安全規則

第15條(危險性機械或設備其操作人員之限制)【相關罰則】§33


﹝1﹞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具有危險性機械或設備之操作人員,雇主應僱用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訓練或經技能檢定之合格人員充任之。

第16條(事業單位其承攬人之責任)


﹝1﹞事業單位以其事業招人承攬時,其承攬人就承攬部分負本法所定雇主之責任;原事業單位就職業災害補償仍應與承攬人負連帶責任。再承攬者亦同。

第17條(事業單位交付承攬或再承攬之告知)【相關罰則】§34


﹝1﹞事業單位以其事業之全部或一部分交付承攬時,應於事前告知該承攬人有關其事業工作環境、危害因素暨本法及有關安全衛生規定應採取之措施。
﹝2﹞承攬人就其承攬之全部或一部分交付再承攬時,承攬人亦應依前項規定告知再承攬人。

第18條(原事業單位之責任)【相關罰則】§34


﹝1﹞事業單位與承攬人、再承攬人分別僱用勞工共同作業時,為防止職業災害,原事業單位應採取左列必要措施:
  一、設置協議組織,並指定工作場所負責人,擔任指揮及協調之工作。
  二、工作之連繫與調整。
  三、工作場所之巡視。
  四、相關承攬事業間之安全衛生教育之指導及協助。
  五、其他為防止職業災害之必要事項。
﹝2﹞事業單位分別交付二個以上承攬人共同作業而未參與共同作業時,應指定承攬人之一負前項原事業單位之責任。

第19條(二以上事業單位共同承攬時之責任)【相關罰則】§34


﹝1﹞二個以上之事業單位分別出資共同承攬工程時,應互推一人為代表人;該代表人視為該工程之事業雇主,負本法雇主防止職業災害之責任。

第20條(童工工作之限制)【相關罰則】第1項~§32


﹝1﹞雇主不得使童工從事左列危險性或有害性工作:
  一、坑內工作。
  二、處理爆炸性、引火性等物質之工作。
  三、從事鉛、汞、鉻、砷、黃磷、氯氣、氰化氫、苯胺等有害物散布場所之工作。
  四、散布有害輻射線場所之工作。
  五、有害粉塵散布場所之工作。
  六、運轉中機器或動力傳導裝置危險部分之掃除、上油、檢查、修理或上卸皮帶、繩索等工作。
  七、超過二百二十伏特電力線之銜接。
  八、已熔礦物或礦渣之處理。
  九、鍋爐之燒火及操作。
  十、鑿岩機及其他有顯著振動之工作。
  十一、一定重量以上之重物處理工作。
  十二、起重機、人字臂起重桿之運轉工作。
  十三、動力捲揚機、動力運搬機及索道之運轉工作。
  十四、橡膠化合物及合成樹脂之滾輾工作。
  十五、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危險性或有害性之工作。
﹝2﹞前項危險性或有害性工作之認定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21條(女工工作之限制)【相關罰則】第1項~§32


﹝1﹞雇主不得使女工從事左列危險性或有害性工作:
  一、坑內工作。
  二、從事鉛、汞、鉻、砷、黃磷、氯氣、氰化氫、苯胺等有害物散布場所之工作。
  三、鑿岩機及其他有顯著振動之工作。
  四、一定重量以上之重物處理工作。
  五、散布有害輻射線場所之工作。
  六、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危險性或有害性之工作。
﹝2﹞前項第五款之工作對不具生育能力之女工不適用之。
﹝3﹞第一項危險性或有害性工作之認定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4﹞第一項第一款之工作,於女工從事管理、研究或搶救災害者,不適用之。

第22條(妊娠中或產後未滿一年之女工工作之限制)【相關罰則】第1項~§32


﹝1﹞雇主不得使妊娠中或產後未滿一年之女工從事左列危險性或有害性工作:
  一、已熔礦物或礦渣之處理。
  二、起重機、人字臂起重桿之運轉工作。
  三、動力捲揚機、動力運搬機及索道之運轉工作。
  四、橡膠化合物及合成樹脂之滾輾工作。
  五、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危險性或有害性之工作。
﹝2﹞前項危險性或有害性工作之認定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3﹞第一項各款之工作,於產後滿六個月之女工,經檢附醫師證明無礙健康之文件,向雇主提出申請自願從事工作者,不適用之。

第23條(安全衛生教育、訓練之實施)【相關罰則】第1項~§34;第3項~§35;第2項~§36-1


﹝1﹞雇主對勞工應施以從事工作及預防災變所必要之安全衛生教育、訓練。
﹝2﹞前項必要之教育、訓練事項及訓練單位管理等之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3﹞勞工對於第一項之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有接受之義務。
【具參考價值】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上訴字第2195號判決

   --91年6月12日修正前條文--


﹝1﹞雇主對勞工應施以從事工作及預防災變所必要之安全衛生教育、訓練。
﹝2﹞前項必要之教育及訓練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3﹞勞工對於第一項之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有接受之義務。

第24條(有關之安全衛生規定之宣導)【相關罰則】§34


﹝1﹞雇主應負責宣導本法及有關安全衛生之規定,使勞工周知。

第25條(安全衛生工作守則之訂定)【相關罰則】第1項~§34;第2項~§35


﹝1﹞雇主應依本法及有關規定會同勞工代表訂定適合其需要之安全衛生工作守則,報經檢查機構備查後,公告實施。
﹝2﹞勞工對於前項安全衛生工作守則,應切實遵行。

回索引〉〉

第四章  監督與檢查

第26條(勞工安全衛生諮詢委員會之組織)


﹝1﹞主管機關得聘請有關單位代表及學者專家,組織勞工安全衛生諮詢委員會,研議有關加強勞工安全衛生事項,並提出建議。

第27條(主管機關及檢查機構之檢查)【相關罰則】§32§34


﹝1﹞主管機關及檢查機構對於各事業單位工作場所得實施檢查。其有不合規定者,應告知違反法令條款並通知限期改善;其不如期改善或已發生職業災害或有發生職業災害之虞時,得通知其部分或全部停工。勞工於停工期間,應由雇主照給工資。

第28條(工作場所發生職業災害時雇主之義務)【相關罰則】第1項~§33;第2項、第4項~§32;第2項第1款~§31;第2項第2款~§32


﹝1﹞事業單位工作場所如發生職業災害,僱主應即採取必要之急救、搶救等措施,並實施調查、分析及作成紀錄。
﹝2﹞事業單位工作場所發生左列職業災害之一時,雇主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報告檢查機構:
  一、發生死亡災害者。
  二、發生災害之罹災人數在三人以上者。
  三、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公告之災害。
﹝3﹞檢查機構接獲前項報告後,應即派員檢查。
﹝4﹞事業單位發生第二項之職業災害,除必要之急救、搶救外,雇主非經司法機關或檢查機構許可,不得移動或破壞現場。

第29條(雇主之辦理職業災害統計義務)【相關罰則】§34


﹝1﹞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事業,僱主應按月依規定填載職業災害統計,報請檢查機構備查。

第30條(工作場所違反有關勞工安全衛生規定時,勞工之申訴權)【相關罰則】第2項~§34


﹝1﹞勞工如發現事業單位違反本法或有關安全衛生之規定時,得向雇主、主管機關或檢查機構申訴。
﹝2﹞雇主於六個月內若無充分之理由,不得對前項申訴之勞工予以解僱、調職或其他不利之處分。

回索引〉〉

第五章  罰 則

第31條(罰則1)


﹝1﹞違反第五條第一項或第八條第一項之規定,致發生第二十八條第二項第一款之職業災害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十五萬元以下罰金。
﹝2﹞法人犯前項之罪者,除處罰其負責人外,對該法人亦科以前項之罰金。

第32條(罰則2)


﹝1﹞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九萬元以下罰金:
  一、違反第五條第一項或第八條第一項之規定,致發生第二十八條第二項第二款之職業災害。
  二、違反第十條第一項、第二十條第一項、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第一項或第二十八條第二項、第四項之規定。
  三、違反主管機關或檢查機構依第二十七條所發停工之通知。
﹝2﹞法人犯前項之罪者,除處罰其負責人外,對該法人亦科以前項之罰金。

   --91年6月12日修正前條文--


﹝1﹞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九萬元以下罰金:
  一、違反第五條第一項或第八條第一項之規定、致發生第二十八條第二項第二款之職業災害。
  二、違反第十條、第二十條第一項、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第一項或第二十八條第二項、第四項之規定。
  三、違反主管機關或檢查機構依第二十七條所發停工之通知。
﹝2﹞法人犯前項之罪者,除處罰其負責人外,對該法人亦科以前項之罰金。

第33條(罰則3)


﹝1﹞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五條第一項或第六條之規定,經通知限期改善而不如期改善。
  二、違反第八條第一項、第十一條第一項、第十五條或第二十八條第一項之規定。
  三、拒絕、規避或阻撓依本法規定之檢查。

第34條(罰則4)


﹝1﹞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六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五條第二項、第七條第一項、第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二十三條第一項、第二十五條第一項或第二十九條之規定,經通知限期改善而不如期改善。
  二、違反第九條、第十三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四條或第三十條第二項之規定。
  三、依第二十七條之規定,應給付工資而不給付。

第35條(罰則5)


﹝1﹞違反第十二條第四項、第二十三條第三項或第二十五條第二項之規定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下罰鍰。

第36條(罰則)


﹝1﹞代行檢查機構執行職務,違反本法或依本法所發布之命令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其情節重大者,中央主管機關並得予以暫停代行檢查職務或撤銷指定代行檢查職務之處分。

第36條之1(罰則)


﹝1﹞訓練單位之設立、業務執行、人員配置、費用收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違反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二十三條第二項所定之規則者,予以警告或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令其改正;屆期未改正者,定期停止其業務之全部或一部。

第37條(逾期未繳之強制執行)


﹝1﹞依本法所處之罰鍰,經通知而逾期不繳納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回索引〉〉

第六章  附 則

第38條(獎助辦法之訂定)


﹝1﹞為有效防止職業災害,促進勞工安全衛生,培育勞工安全衛生人才,中央主管機關得訂定獎助辦法,輔導事業單位及有關團體辦理之。

第39條(施行細則之訂定)


﹝1﹞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40條(施行日)


﹝1﹞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回頁首〉〉
【編註】本檔提供學習與參考為原則;如需正式引用請以官方公告版為準。
如有發現待更正部份及您所需本站未收編之法規,敬請告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