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整站
搜尋本頁
【法規名稱】 。♬簡讀版


公共藝術設置辦法

【發布日期】111.02.08【發布機關】文化部

【法規沿革】
1‧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一月二十六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87)文建參字第00510號令訂定發布全文11條
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參字第0912120618號令、內政部台內營字第0910087423號令會銜修正發布全文21條;並自發布日施行
3‧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參字第0922123719號令、內政部臺內營字第0920091567號令會銜修正發布第12條條文
4‧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月十九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參字第0973113763號令修正發布全文35條;並自發布日施行
5‧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參字第09920084991號令修正發布第27條條文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五月十五日行政院院臺規字第1010131134號公告第4條第2項、第6條第9條第2項、第11條第2項、第18條第1項、第19條第2項、第22條第2項、第31條第33條第1項所列屬「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之權責事項,自一百零一年五月二十日起改由「文化部」管轄
6‧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九月二十九日文化部文藝字第10430249462號令修正發布第469111819223133條條文【原條文
7‧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二月八日文化部文藝字第11130028131號令修正發布全文39條;並自發布日施行
 
【章節索引】
第一章 總則 §1
第二章 審議會組織及職掌 §10
第三章 執行小組及報告書之編製 §14
第四章 徵選方式及徵選會議 §21
第五章 鑑價、議價、驗收及經費 §25
第六章 管理維護計畫 §30
第七章 附則 §32

【法規內容】

第一章  總則

第1條


﹝1﹞本辦法依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五項規定訂定之。

第2條


﹝1﹞本辦法所稱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指辦理藝術創作、策展、民眾參與、教育推廣、管理維護及其他相關事宜之方案。
﹝2﹞本辦法所稱審議機關,指辦理公共藝術審議會業務之中央部會、直轄市、縣(市)政府。
﹝3﹞本辦法所稱審議會,指審議機關為審議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及相關事項所組成之公共藝術審議會。
﹝4﹞本辦法所稱鑑價會議,指藉由專業者之專業判斷及其對公共藝術領域熟稔,協助興辦機關(構),以最適價格取得公共藝術之會議。
﹝5﹞本辦法所稱常設型公共藝術,指非臨時性,係常態性設置之公共藝術。

第3條


﹝1﹞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之審議、執行、獎勵及其他相關事宜,依本辦法之規定。

第4條


﹝1﹞興辦機關(構)辦理公共藝術,應擬具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依下列規定提送審議:
  一、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負責審議其主管之重大公共工程及轄內公有建築物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二、中央部會應負責審議範圍跨越二個以上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及其主管之重大公共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並應邀請公共藝術設置地之地方政府代表列席。未設置審議會者,應由文化部審議會負責審議。

第5條


﹝1﹞公有建築物、重大公共工程如因具特殊事由得免辦理公共藝術,或辦理公共藝術經費未達該建築物或公共工程造價百分之一,應由興辦機關(構)提送審議會審核同意後,將全部或剩餘經費納入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設立之基金或專戶,統籌辦理公共藝術及相關文化藝術事務。其經費運用範圍應與文化藝術相關,除可運用於公共藝術之辦理、管理維護外,至少四分之一經費優先統籌運用於傳統工藝美術扶植傳承、人才培育等相關事宜。
﹝2﹞前項建築物或公共工程全部或部分經費,屬中央部會編列預算補助者,興辦機關(構)應按所占比例,自未達百分之一之公共藝術經費餘款提撥相同比例至本條例所稱中央主管機關設立之基金或專戶,其餘經費再繳入地方主管機關設立之基金或專戶。
﹝3﹞第一項所稱特殊事由,指下列各款情形之一:
  一、文化資產相關工程。
  二、工程性質不適宜辦理公共藝術。
  三、依第三十一條第二項規定,仍無法尋覓合適地點辦理公共藝術者。
  四、其他經審議會同意情事。
﹝4﹞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預算在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者,興辦機關(構)得逕行辦理公共藝術教育推廣事宜,或得經審議會同意納入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設立之基金或專戶。
﹝5﹞第一項及前項辦理結果,應報請審議機關備查。

第6條


﹝1﹞公有建築物、重大公共工程屬中央部會及其業管單位興辦者,應以決標金額內工程造價為計算基準,於決標後六個月內預繳公共藝術設置經費至本條例所稱中央主管機關設立之基金或專戶後,再按工程及公共藝術設置進度,於預繳經費限度內,向前開基金或專戶辦理公共藝術設置經費請款、撥付等相關事宜。

第7條


﹝1﹞公有建築物或重大公共工程主體符合公共藝術精神者,興辦機關(構)得將完成相關法定審查許可之工程圖樣、說明書、模型或立體電腦繪圖與公共藝術經費運用說明等文件送文化部審議會審議,並請工程所在地直轄市或縣(市)政府與會提供意見,審議通過後視為公共藝術。
﹝2﹞前項審議通過者,興辦機關(構)得免依本辦法相關規定另辦理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工程竣工後應將辦理結果報請文化部及所在地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備查。

第8條


﹝1﹞前條第一項審議通過後,興辦機關(構)依本條例第十五條所編列之公共藝術經費,應運用於該公共藝術之民眾參與、教育推廣、文宣行銷、周遭環境美化及後續管理維護等事宜,或納入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設立之基金或專戶。
﹝2﹞前項編列之公共藝術經費,其中五分之一得作為工程技術服務設計獎勵金。但不得逾新臺幣五百萬元。

第9條


﹝1﹞地方主管機關未設立文化藝術相關基金或專戶者,應繳納之公共藝術經費,納入本條例所稱中央主管機關設立之基金或專戶。

回索引〉〉

第二章  審議會組織及職掌

第10條


﹝1﹞審議會應置委員九人至十五人,其中一人為召集人,由審議機關首長、副首長或幕僚長兼任之;一人為副召集人,由審議機關業務單位主管兼任之。其餘委員就下列人士遴聘之,各款至少一人:
  一、視覺藝術專業類:藝術創作、藝術評論、應用藝術、藝術教育或藝術行政領域。
  二、環境空間專業類:都市設計、建築設計、景觀造園、生態環境領域。
  三、其他專業類:地方文史、社區營造、法律或其他專業領域。
  四、相關機關代表。
﹝2﹞前項第四款之人數,不得超過委員總人數四分之一,並應由審議機關業務單位外人員擔任之。
﹝3﹞審議會之組成,任一性別委員人數不得少於委員總人數三分之一。

第11條


﹝1﹞審議會之職掌如下:
  一、提供轄內整體公共藝術規劃、執行、教育推廣及管理維護政策之諮詢意見。
  二、審議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三、審議公共藝術捐贈事宜。
  四、審議公共藝術經費納入基金或專戶事宜。
  五、審議公共藝術移置或拆除計畫。
  六、其他有關補助、輔導、獎勵及行政等事項。
﹝2﹞除前項規定外,文化部審議會另負責審議公共藝術視覺藝術類專家學者資料庫名單、第四條第二款及第七條之案件。

第12條


﹝1﹞審議會之召開及決議,應有委員總額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行之。
﹝2﹞審議會委員有關利益迴避之規定,依行政程序法第三十二條與第三十三條及相關法令規定為之。

第13條


﹝1﹞審議會每年應至少召開一次,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委員任期二年,期滿得續聘之。
﹝2﹞委員因辭職、死亡、代表該機關之職務變更或因故無法執行職務時,應予解聘;其所遺缺額,得由審議機關補聘之。補聘委員任期至原委員任期屆滿之日為止。

回索引〉〉

第三章  執行小組及報告書之編製

第14條


﹝1﹞興辦機關(構)辦理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應成立執行小組,成員五人至九人,包含下列人士:
  一、視覺藝術專業類:藝術創作、藝術評論、應用藝術、藝術教育或藝術行政領域。
  二、環境空間專業類:都市設計、建築設計、景觀造園、生態環境領域。
  三、其他專業類:地方文史、社區營造或其他專業領域。
  四、該建築物之建築師或工程之專業技師。
  五、興辦機關(構)或管理機關(構)之代表。
﹝2﹞前項第一款成員應從文化部所設之公共藝術視覺藝術類專家學者資料庫中遴選,其成員不得少於總人數二分之一。

第15條


﹝1﹞執行小組會議之召開及決議,應有執行小組成員總額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出席成員過半數之同意行之。出席成員中之外聘專家、學者人數,不得少於出席成員人數三分之一。
﹝2﹞執行小組成員有關利益迴避之規定,依行政程序法第三十二條與第三十三條及相關法令規定為之。

第16條


﹝1﹞執行小組應於興辦機關(構)與公有建築物或重大公共工程之建築師、工程專業技師或統包廠商簽約後六個月內成立。如有特殊狀況,得報請審議機關同意展延之。

第17條


﹝1﹞執行小組應協助辦理下列事項:
  一、編製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書。
  二、執行審議通過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三、編製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
  四、編製公共藝術完成報告書。
  五、其他相關事項。

第18條


﹝1﹞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書應送審議會審議,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計畫沿革及範圍。
  二、自然與人文環境說明。
  三、基地現況分析及圖說。
  四、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理念。
  五、徵選方式及基準。
  六、民眾參與計畫。
  七、執行小組名單及簡歷。
  八、徵選小組名單及簡歷。
  九、經費預算。
  十、預定進度。
  十一、歷次執行小組會議紀錄。
  十二、公開徵選或邀請比件簡章草案及其他相關資料。
  十三、契約草案。
  十四、其他相關資料。
﹝2﹞前項計畫書經審議通過後,前項第五款、第七款至第九款如有變動,應提請審議會同意。但第七款、第八款之變動為機關代表,及第九款之變動未逾新臺幣五十萬元者,得免送審議會,逕送審議機關核定。

第19條


﹝1﹞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應送審議機關核定,其內容應包含下列事項:
  一、徵選會議紀錄。
  二、徵選過程紀錄。
  三、正選之公共藝術方案介紹(含辦理方式與地點、創作理念等內容)。
  四、備選之公共藝術方案介紹。
  五、鑑價會議紀錄。
﹝2﹞興辦機關(構)所送之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審議機關認有爭議、重大瑕疵或經審議會於審議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書時要求者,得送請審議會審議。

第20條


﹝1﹞公共藝術完成報告書應送審議機關備查,其內容應包含下列事項:
  一、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基本資料表(含作品圖說、各作品經費)。
  二、辦理過程及驗收紀錄。
  三、民眾參與及教育推廣紀錄。
  四、至少十年期之管理維護計畫及經費規劃。
  五、檢討與建議。
﹝2﹞興辦機關(構)所送之公共藝術完成報告書,審議機關認有爭議或重大瑕疵者,得送請審議會審議。

回索引〉〉

第四章  徵選方式及徵選會議

第21條


﹝1﹞執行小組應依建築物或基地特性、預算規模等條件,選擇下列一種或數種之徵選方式,經審議會審議後辦理:
  一、公開徵選:以公告方式徵選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召開徵選會議,選出適當之方案。
  二、邀請比件:經評估後列述理由,邀請二個以上藝術創作者或團體提出計畫方案,召開徵選會議,選出適當之計畫。設置計畫預算達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上者,應邀請三個以上藝術創作者或團體提出計畫方案。
  三、委託創作:經評估後列述理由,選定適任之藝術創作者或團體提出二件以上計畫方案,召開徵選會議,選出適當之計畫。
  四、指定價購或租賃:經評估後列述理由,購置或租賃繪畫、工藝美術、雕塑及其他適當類型之公共藝術。

第22條


﹝1﹞採公開徵選者,其徵選文件應刊登於文化部公共藝術網站,並召開說明會。除經審議會同意外,辦理說明會後之公告時間,不得低於下列期限:
  一、計畫經費達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者:四十五日。
  二、計畫經費逾新臺幣五十萬元未達一千萬元者:三十日。
﹝2﹞採邀請比件及委託創作者,得於計畫書中明列藝術創作者或團體正、備選名單。
﹝3﹞採指定價購者,應於計畫書中檢附鑑價會議紀錄,免送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
﹝4﹞採公開徵選、邀請比件及委託創作者,得於徵選文件或計畫書明定以固定費用辦理。

第23條


﹝1﹞興辦機關(構)為辦理第二十一條之徵選作業,應成立徵選小組,成員五人至九人,得就以下人員聘(派)兼之:
  一、執行小組成員。
  二、由執行小組推薦之國內專家學者。
﹝2﹞前項成員中,應有至少五分之一,但不得全數為執行小組成員;視覺藝術專業人士不得少於二分之一,並應由文化部公共藝術視覺藝術類專家學者資料庫依各類遴選之。

第24條


﹝1﹞徵選會議之召開及決議,應有徵選小組成員總額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出席成員過半數之同意行之。出席成員中之外聘專家、學者人數,不得少於出席成員人數三分之一。
﹝2﹞徵選小組成員有關利益迴避之規定,依行政程序法第三十二條與第三十三條及相關法令規定為之。
﹝3﹞經徵選小組全體成員同意者,得於徵選簡章中揭示小組成員名單。

回索引〉〉

第五章  鑑價、議價、驗收及經費

第25條


﹝1﹞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送核定前,興辦機關(構)應邀請執行小組或徵選小組專業類三位以上成員,其中包含至少一位視覺藝術專業類成員,共同召開鑑價會議,並邀請獲選之藝術創作者或團體列席說明。
﹝2﹞前項鑑價會議審核包括作品經費、材質、數量、尺寸、安裝及管理維護方式等。其會議決議得做為議價底價之依據。

第26條


﹝1﹞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經核定後,興辦機關(構)應依政府採購法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採限制性招標方式,辦理議價及簽約事宜。但依第二十二條第四項明定採固定費用辦理者,其議價無須議減價格,得議定其他內容。
﹝2﹞前項決標結果及徵選小組名單應刊登公告於文化部公共藝術網站及政府採購資訊網站。

第27條


﹝1﹞公共藝術完成報告書送備查前,興辦機關(構)應辦理勘驗及驗收作業,並應有原執行小組或徵選小組視覺藝術專業類成員二分之一以上參與協驗。

第28條


﹝1﹞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經費應包含下列項目,並得依建築或工程進度分期執行。
  一、公共藝術製作費:包含書圖、模型、材料、裝置、運輸、臨時技術人員、現場製作費、購置、租賃、稅捐及保險等相關費用。
  二、藝術家創作費:以前款經費之百分之十五為下限。
  三、材料補助費:包含公開徵選入圍者、邀請比件受邀者、委託創作未獲選者之材料補助費。
  四、行政費用:
  (一)執行小組、徵選小組等外聘人員之出席、審查及其他相關業務費用。
  (二)資料蒐集等費用。
  (三)印刷及其相關費用。
  (四)公開徵選作業費。
  (五)顧問、執行秘書或代辦費用。
  五、民眾參與、公共藝術教育推廣等活動費用。

第29條


﹝1﹞興辦機關(構)應依本辦法辦理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不得將該計畫納入公有建築物或重大公共工程統包工程契約之項目及經費中。

回索引〉〉

第六章  管理維護計畫

第30條


﹝1﹞興辦機關(構)應規劃管理維護計畫及經費來源,並逐年編列預算辦理,所需之管理維護費用,得以相關基金或專戶內經費支應。
﹝2﹞興辦機關(構)若非公共藝術管理機關(構),相關管理維護及勘查預算,應由管理機關(構)逐年編列。
﹝3﹞主管機關得要求管理機關(構)定期或不定期提報管理維護情形。

第31條


﹝1﹞公共藝術管理機關(構)於常設型公共藝術設置完成驗收後,應列入財產管理,五年內不得予以移置或拆除。但該公共藝術作品所需修復費用超過其作品設置經費三分之一或有其他特殊情形,不在此限。
﹝2﹞公共藝術之移置或拆除,應擬訂移置或拆除計畫,經審議會審議通過後辦理之。其內容至少應包含下列事項:
  一、計畫背景及移置或拆除緣由。
  二、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基本資料表。
  三、作品現況及管理維護紀錄。
  四、原創作者同意書或執行、徵選小組成員專業意見。
  五、移置或拆除規劃內容及後續處理規劃。
  六、其他相關資料。

回索引〉〉

第七章  附則

第32條


﹝1﹞二以上公有建築物或重大公共工程興建案,興辦機關(構)得合併統籌辦理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2﹞公有建築物或重大公共工程之基地不宜辦理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者,如後續管理維護及產權問題無虞,興辦機關(構)得另尋覓合適地點辦理。

第33條


﹝1﹞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應以勞務採購性質為原則。
﹝2﹞常設型公共藝術保固年限為一年。但必要時得依執行小組決議延長,並應列述理由送審議機關同意備查。

第34條


﹝1﹞興辦機關(構)辦理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因專業需求,得依政府採購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或文化藝術採購辦法規定辦理。

第35條


﹝1﹞文化部為提昇公共藝術辦理品質,並獎勵依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辦理公共藝術者,得就其辦理內容進行評選,成效卓著者,得發給獎狀、獎座或以其他適當方式獎勵之。

第36條


﹝1﹞政府機關(構)接受公共藝術之捐贈,應擬訂受贈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書,經審議會審議通過後辦理之。其內容至少應包含下列事項:
  一、捐贈緣由。
  二、捐贈者及作品創作者履歷。
  三、捐贈之公共藝術作品資料。
  四、設置地點基地現況分析及圖說。
  五、政府機關與捐贈者所擬定之合約草案。
  六、後續管理維護規劃。
  七、其他相關資料。

第37條


﹝1﹞興辦機關(構)將政府重大公共工程興建計畫函送行政院審議時,應副知文化部。
﹝2﹞直轄市、縣(市)及特設主管建築機關,於審議公有建築物建築許可時,應通知該公有建築物所在地文化主管機關依本條例第十五條及本辦法規定辦理。

第38條


﹝1﹞本辦法修正發布前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已送審議會審議通過者,仍依修正前之規定辦理。
﹝2﹞本辦法修正發布前已遴聘之審議會委員,得續聘至其任期結束為止。

第39條


﹝1﹞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回頁首〉〉

:::民國一百零四年九月二十九日發布條文:::


【章節索引】
第一章 總則 §1
第二章 審議會組織及職掌 §8
第三章 執行小組及報告書之編製 §11
第四章 徵選方式及徵選會議 §17
第五章 鑑價、議價、驗收及經費 §21
第六章 管理維護計畫 §26
第七章 附則 §28

【法規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1條

﹝1﹞本辦法依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以下簡稱本條例)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訂定之。
第2條

﹝1﹞本辦法所稱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指辦理藝術創作、策展、民眾參與、教育推廣、管理維護及其他相關事宜之方案。
﹝2﹞本辦法所稱興辦機關,指公有建築物及政府重大公共工程之興辦機關(構)。
﹝3﹞本辦法所稱審議機關,指辦理公共藝術審議會業務之中央部會、直轄市、縣(市)政府。
﹝4﹞本辦法所稱鑑價會議,指藉由專業者之專業判斷及其對藝術市場熟稔,協助興辦機關,以合理價格取得公共藝術之會議。
第3條

﹝1﹞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之審議、執行、獎勵及其他相關事宜,依本辦法之規定。
第4條

﹝1﹞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負責審議其主管之政府重大公共工程及轄內公有建築物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2﹞中央部會應負責審議範圍跨越二個以上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及其主管之政府重大公共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並應邀請公共藝術設置地之地方政府代表列席。未設置審議會者,應由文化部之審議會負責審議。

   --104年9月29日修正前條文--


﹝1﹞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負責審議其主管之政府重大公共工程及轄內公有建築物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2﹞中央部會應負責審議範圍跨越二個以上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及其主管之政府重大公共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並應邀請公共藝術設置地之地方政府代表列席。未設置審議會者,應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以下簡稱文建會)之審議會負責審議。
第5條

﹝1﹞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預算在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者,興辦機關得逕行辦理公共藝術教育推廣事宜或交由該基地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政府統籌辦理公共藝術有關事宜。
﹝2﹞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預算逾新臺幣三十萬元者,興辦機關經審議會審核同意後,得將公共藝術經費之全部或部分交由該基地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政府統籌辦理公共藝術有關事宜。
﹝3﹞前二項辦理結果,應報請審議機關備查。
第6條

﹝1﹞公有建築物或政府重大公共工程主體符合公共藝術精神者,興辦機關得將完成相關法定審查許可之工程圖樣、說明書、模型或立體電腦繪圖與公共藝術經費運用說明等文件送文化部審議會審議,並請工程所在地直轄市或縣(市)政府與會提供意見,審議通過後視為公共藝術。
﹝2﹞前項審議通過者,興辦機關得免依本辦法相關規定另辦理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工程竣工後應將辦理結果報請文化部及所在地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備查。

   --104年9月29日修正前條文--


﹝1﹞公有建築物或政府重大公共工程主體符合公共藝術精神者,興辦機關得將完成相關法定審查許可之工程圖樣、說明書、模型或立體電腦繪圖與公共藝術經費運用說明等文件送文建會審議會審議,並請工程所在地直轄市或縣(市)政府與會提供意見,審議通過後視為公共藝術。
﹝2﹞前項審議通過者,興辦機關得免依本辦法相關規定另辦理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工程竣工後應將辦理結果報請文建會及所在地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備查。
第7條

﹝1﹞前條第一項審議通過後,興辦機關依本條例第九條所編列之公共藝術經費,得由直轄市、縣(市)政府統籌辦理公共藝術有關事宜或運用於該公共藝術之民眾參與、教育推廣、文宣行銷、週遭環境美化等事宜。其中百分之二十得作為工程技術服務設計獎勵金。但不得逾新臺幣五百萬元。

回索引〉〉

第二章  審議會組織及職掌

第8條

﹝1﹞審議會應置委員九人至十五人,其中一人為召集人,由機關首長或副首長兼任之;一人為副召集人,由機關業務單位主管兼任之。其餘委員就下列人士遴聘之,各款至少一人:
  一、視覺藝術專業類:藝術創作、藝術評論、應用藝術、藝術教育或藝術行政領域。
  二、環境空間專業類:都市設計、建築設計、景觀造園生態領域。
  三、其他專業類:文化、社區營造、法律或其他專業領域。
  四、相關機關代表。
﹝2﹞前項第四款之人數,不得超過委員總人數四分之一。
第9條

﹝1﹞審議會之職掌如下:
  一、提供轄內整體公共藝術規劃、設置、教育推廣及管理維護政策之諮詢意見。
  二、審議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三、審議公共藝術捐贈事宜。
  四、其他有關補助、輔導、獎勵及行政等事項。
﹝2﹞除前項規定外,文化部審議會另負責審議公共藝術視覺藝術類專家學者資料庫名單、第四條第二項及第六條之案件。

   --104年9月29日修正前條文--


﹝1﹞審議會之職掌如下:
  一、提供轄內整體公共藝術規劃、設置、教育推廣及管理維護政策之諮詢意見。
  二、審議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三、審議公共藝術捐贈事宜。
  四、其他有關補助、輔導、獎勵及行政等事項。
﹝2﹞除前項規定外,文建會審議會另負責審議公共藝術視覺藝術類專家學者資料庫名單、第四條第二項及第六條之案件。
第10條

﹝1﹞審議會每年應至少召開一次,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委員任期二年,期滿得續聘之。
﹝2﹞委員因辭職、死亡、代表該機關之職務變更或因故無法執行職務時,應予解聘;其所遺缺額,得由審議機關補聘之。補聘委員任期至原委員任期屆滿之日為止。

回索引〉〉

第三章  執行小組及報告書之編製

第11條

﹝1﹞興辦機關辦理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應成立執行小組,成員五人至九人,包含下列人士:
  一、視覺藝術專業類:藝術創作、藝術評論、應用藝術、藝術教育或藝術行政領域。
  二、該建築物之建築師或工程之專業技師。
  三、其他專業類:文化、社區、法律、環境空間或其他專業領域。
  四、興辦機關或管理機關之代表。
﹝2﹞前項第一款成員應從文化部所設之公共藝術視覺藝術類專家學者資料庫中遴選,其成員不得少於總人數二分之一。

   --104年9月29日修正前條文--


﹝1﹞興辦機關辦理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應成立執行小組,成員五人至九人,包含下列人士:
  一、視覺藝術專業類:藝術創作、藝術評論、應用藝術、藝術教育或藝術行政領域。
  二、該建築物之建築師或工程之專業技師。
  三、其他專業類:文化、社區、法律、環境空間或其他專業領域。
  四、興辦機關或管理機關之代表。
﹝2﹞前項第一款成員應從文建會所設之公共藝術視覺藝術類專家學者資料庫中遴選,其成員不得少於總人數二分之一。
第12條

﹝1﹞興辦機關與公有建築物或政府重大公共工程之建築師、工程專業技師或統包廠商簽約後三個月內,應成立執行小組。如有特殊狀況,得報請審議機關同意展延之。
第13條

﹝1﹞執行小組應協助辦理下列事項:
  一、編製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書。
  二、執行依審議通過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辦理徵選、民眾參與、鑑價、勘驗、驗收等作業。
  三、編製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
  四、編製公共藝術完成報告書。
  五、其他相關事項。
第14條

﹝1﹞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書應送審議會審議,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執行小組名單及簡歷。
  二、自然與人文環境說明。
  三、基地現況分析及圖說。
  四、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理念。
  五、徵選方式及基準。
  六、民眾參與計畫。
  七、徵選小組名單。
  八、經費預算。
  九、預定進度。
  十、歷次執行小組會議紀錄。
  十一、公開徵選或邀請比件簡章草案及其他相關資料。
  十二、契約草案。
  十三、其他相關資料。
﹝2﹞前項計畫書經審議通過後,前項第一款、第五款、第七款及第八款如有變動,應提請審議會同意。
第15條

﹝1﹞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應送審議機關核定,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徵選會議紀錄。
  二、徵選過程紀錄。
  三、正選之公共藝術方案介紹(含作品型式、設置位置、說明牌樣式及位置等內容)。
  四、備選之公共藝術方案介紹。
  五、鑑價會議紀錄。
﹝2﹞興辦機關所送之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審議機關認有爭議、重大瑕疵或經審議會於審議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書時要求者,得送請審議會審議。
第16條

﹝1﹞公共藝術完成報告書應送審議機關備查,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基本資料表(含作品圖說)。
  二、辦理過程。
  三、驗收紀錄。
  四、民眾參與紀錄。
  五、管理維護計畫。
  六、檢討與建議。
﹝2﹞興辦機關所送之公共藝術完成報告書,審議機關認有爭議或重大瑕疵者,得送請審議會審議。

回索引〉〉

第四章  徵選方式及徵選會議

第17條

﹝1﹞執行小組應依建築物或基地特性、預算規模等條件,選擇下列一種或數種之徵選方式,經審議會審議後辦理:
  一、公開徵選:以公告方式徵選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召開徵選會議,選出適當之方案。
  二、邀請比件:經評估後列述理由,邀請二個以上藝術創作者或團體提出計畫方案,召開徵選會議,選出適當之計畫。
  三、委託創作:經評估後列述理由,選定適任之藝術創作者或團體提出二件以上計畫方案,召開徵選會議,選出適當之計畫。
  四、指定價購:經評估後列述理由,選定適當之公共藝術。
第18條

﹝1﹞採公開徵選者,其徵選文件應刊登於文化部公共藝術網站,並召開說明會。公告時間,除經審議會同意外,不得低於下列期限:
  一、計畫經費達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者:四十五日。
  二、計畫經費逾新臺幣三十萬元未達一千萬元者:三十日。
﹝2﹞採邀請比件及委託創作者,得於計畫書中明列藝術創作者或團體正、備選名單。
﹝3﹞採指定價購者,應於計畫書中檢附鑑價會議紀錄,免送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
﹝4﹞採公開徵選、邀請比件及委託創作者,得於招標文件明定以固定費用辦理。

   --104年9月29日修正前條文--


﹝1﹞採公開徵選者,其徵選文件應刊登於文建會公共藝術網站,並召開說明會。公告時間,除經審議會同意外,不得低於下列期限:
  一、計畫經費達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者:四十五日。
  二、計畫經費逾新臺幣三十萬元未達一千萬元者:三十日。
﹝2﹞採邀請比件及委託創作者,得於計畫書中明列藝術創作者或團體正、備選名單。採指定價購者,應於計畫書中檢附鑑價會議紀錄,免送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
﹝3﹞採公開徵選、邀請比件及委託創作者,得於招標文件明定以固定費用辦理。
第19條

﹝1﹞興辦機關為辦理第十七條之徵選作業,應成立徵選小組,成員五人至九人,得就以下人員聘兼(派)之:
  一、執行小組成員。
  二、由執行小組推薦之國內專家學者。
﹝2﹞前項成員中,視覺藝術專業人士不得少於二分之一,並應由文化部公共藝術視覺藝術類專家學者資料庫依各類遴選之。

   --104年9月29日修正前條文--


﹝1﹞興辦機關為辦理第十七條之徵選作業,應成立徵選小組,成員五人至九人,得就以下人員聘兼(派)之:
  一、執行小組成員。
  二、由執行小組推薦之國內專家學者。
﹝2﹞前項成員中,視覺藝術專業人士不得少於二分之一,並應由文建會公共藝術視覺藝術類專家學者資料庫依各類遴選之。
第20條

﹝1﹞徵選會議之召開及決議,應有徵選小組成員總額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出席成員過半數之同意行之。出席成員中之外聘專家、學者人數,不得少於出席成員人數之三分之一。
﹝2﹞經徵選小組全體成員同意者,得於徵選簡章中揭示小組成員名單。

回索引〉〉

第五章  鑑價、議價、驗收及經費

第21條

﹝1﹞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送核定前,興辦機關應邀請執行小組專業類或徵選小組專業類三位以上成員,共同召開鑑價會議,並邀請獲選之藝術創作者或團體列席說明。
﹝2﹞前項鑑價會議審核包括作品經費、材質、數量、尺寸、安裝及管理維護方式等。其會議決議得做為議價底價之依據。
第22條

﹝1﹞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經核定後,興辦機關應依政府採購法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採限制性招標方式,辦理議價及簽約事宜。
﹝2﹞前項決標結果及徵選小組名單應刊登公告於文化部公共藝術網站及政府採購資訊網站。

   --104年9月29日修正前條文--


﹝1﹞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經核定後,興辦機關應依政府採購法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採限制性招標方式,辦理議價及簽約事宜。
﹝2﹞前項決標結果及徵選小組名單應刊登公告於文建會公共藝術網站及政府採購資訊網站。
第23條

﹝1﹞公共藝術完成報告書送備查前,興辦機關應辦理勘驗及驗收作業,並邀請執行小組專業類二分之一以上成員協驗。
第24條

﹝1﹞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經費應包含下列項目,並得依建築或工程進度分期執行。
  一、公共藝術製作費:包括書圖、模型、材料、裝置、運輸、臨時技術人員、現場製作費、購置、租賃、稅捐及保險等相關費用。
  二、藝術家創作費:以前款經費之百分之十五為下限。
  三、材料補助費:採用公開徵選之入圍者與邀請比件受邀者之材料補助費。
  四、行政費用:
  (一)執行小組、徵選小組等外聘人員之出席、審查及其他相關業務費用。
  (二)資料蒐集等費用。
  (三)印刷及其相關費用。
  (四)公開徵選作業費。
  (五)顧問、執行秘書或代辦費用。
  五、民眾參與、公共藝術教育推廣等活動費用。
第25條

﹝1﹞興辦機關應依本辦法辦理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不得將該計畫納入公有建築物或政府重大公共工程之統包工程合約之項目及經費之中。

回索引〉〉

第六章  管理維護計畫

第26條

﹝1﹞公共藝術管理機關應參照藝術創作者所提之建議,擬訂公共藝術管理維護計畫,定期勘察公共藝術狀況,並逐年編列預算辦理之。
第27條

﹝1﹞公共藝術管理機關於公共藝術設置完成後應列入財產管理,五年內不得予以移置或拆除。但該公共藝術作品所需修復費用超過其作品設置經費三分之一或有其他特殊情形,不在此限。
﹝2﹞公共藝術之移置或拆除,應提送公共藝術審議會審議通過。

回索引〉〉

第七章  附 則

第28條

﹝1﹞二以上公有建築物或政府重大公共工程興建案,興辦機關得合併統籌辦理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2﹞公有建築物或政府重大公共工程之基地不宜辦理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者,如後續管理維護及產權問題無虞,興辦機關得另尋覓合適地點辦理。
第29條

﹝1﹞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應以勞務採購性質為原則。
﹝2﹞公共藝術保固年限為一年。但必要時得依執行小組決議延長,並應列述理由送審議會同意後執行。
第30條

﹝1﹞興辦機關辦理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因專業需求,得依政府採購法第三十九條或第四十條規定辦理。
第31條

﹝1﹞文化部為提昇公共藝術設置品質,得辦理獎勵,就公有建築物及政府重大公共工程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進行評鑑。

   --104年9月29日修正前條文--


﹝1﹞文建會為提昇公共藝術設置品質,得辦理獎勵,就公有建築物及政府重大公共工程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進行評鑑。
第32條

﹝1﹞政府機關接受公共藝術之捐贈事宜,應擬訂受贈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書,經審議會審議通過。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捐贈緣由。
  二、捐贈者。
  三、捐贈總經費。
  四、捐贈作品之藝術創作者創作履歷。
  五、捐贈之公共藝術材質、尺寸、數量、作品版次或號數、安裝、作品說明牌內容及管理維護方式等。
  六、設置地點基地現況分析及圖說,含作品與基地之合成模擬圖。
  七、政府機關與捐贈者所擬定的合約草案。
  八、其他相關資料。
第33條

﹝1﹞興辦機關依政府公共工程計畫與經費審議作業要點將政府重大公共工程興建計畫函送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審議時,應副知文化部,該會函送審議結果時亦同。
﹝2﹞直轄市、縣(市)及特設主管建築機關,於審議公有建築物建築許可時,應通知該公有建築物所在地文化主管機關依本條例第九條第一項及本辦法規定辦理。

   --104年9月29日修正前條文--


﹝1﹞興辦機關依政府公共工程計畫與經費審議作業要點將政府重大公共工程興建計畫函送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審議時,應副知文建會,該會函送審議結果時亦同。
﹝2﹞直轄市、縣(市)及特設主管建築機關,於審議公有建築物建築許可時,應通知該公有建築物所在地文化主管機關依本條例第九條第一項及本辦法規定辦理。
第34條

﹝1﹞本辦法修正發布前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已送諮委會或審議會審議通過者,仍依修正前之規定辦理。
﹝2﹞本辦法修正發布前已遴聘之諮委會或審議會委員,得續聘至其任期結束為止。
第35條

﹝1﹞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回頁首〉〉
【編註】本檔提供學習與參考為原則;如需正式引用請以官方公告版為準。
如有發現待更正部份及您所需本站未收編之法規,敬請告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