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整站
搜尋本頁
【法規名稱】法律用語辭典 。♬簡讀版


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獎懲委員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發布日期】105.10.05【發布機關】教育部

【法規沿革】
1‧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一月十日教育部臺教授國部字第1020135211A號令訂定發布全文20條;並自一百零三年八月一日施行【原條文
2‧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十月五日教育部臺教授國部字第1050109704B號令修正發布全文21條;並自一百零五年十月一日施行

【法規內容】

第1條


  本辦法依高級中等教育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五十二條第二項規定訂定之。

第2條


  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高級中等學校(以下簡稱學校):指教育部主管之學校。
  二、學生:指取得學校正式學籍註冊之在學學生。
  三、獎懲:指依學校獎懲規定具獎勵或懲罰性質之措施。

第3條


  本法第五十二條所定學校學生獎懲委員會(以下簡稱本會),置委員十一人至十五人,委員任期一年,由校長就下列人員聘(派)兼之:
  一、行政人員代表。
  二、導師代表。
  三、教師代表。
  四、家長代表。
  五、經選舉產生之學生代表或學生會代表。
  本會任一性別委員人數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
  第一項第二款至第五款委員人數,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二分之一。

第4條


  本會由學生事務處主任擔任主席,負責召集並主持會議。
  主席因故無法召集會議時,由校長就委員中指定一人召集之。
  主席因故無法主持會議時,由出席委員互推代理主席一人主持會議。

第5條


  本會委員不得兼任同一學校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第6條


  本會之任務為評議下列事項:
  一、學校學生獎懲規定。
  二、學校年度學生獎懲教育工作計畫。
  三、學生擬記大功或大過以上之獎懲事件。
  四、學生特別獎勵及本會之特殊管教措施等獎懲事件。
  五、學生已接受司法機關或相關機關處理之重大獎懲事件。
  六、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調查屬實,依調查結果評議其後續懲處事件。
  七、經校長交議之其他重大學生獎懲事件。

第7條


  本會作成之學生懲處評議結果,學校應落實後續輔導作為,並適切輔導學生改過及銷過。

第8條


  本會評議學生獎懲事件,應本客觀、公正、專業原則,瞭解事實經過,衡酌學生身心特質、家庭因素、行為動機及平時表現等,以鼓勵學生優良表現,導引學生人格健全及適性發展。
  本會評議學生重大懲處事件,於評議前,應提供受懲處學生及其父母、監護人到場充分陳述意見及答辯之機會;必要時,得通知或經利害關係人申請到場陳述意見。
  前項陳述及相關詢問內容應予記錄,並經陳述人簽名確認;其拒絕簽名或蓋章者,應記明其事由。陳述人對紀錄有異議者,應更正之。

第9條


  本會每學期至少應召開會議一次;如遇特殊獎懲事件,必要時得不定期召開會議。

第10條


  本會評議獎懲事件,以不公開為原則。
  本會評議懲處事件時,除經本會決議顯無必要外,應通知受懲處學生及其父母、監護人到場說明;評議獎懲事件時,得經本會決議邀請提案人(單位)、關係人、社工師、心理師、學者專家或有關機關(單位)指派之人員到場諮詢或說明。
  獎懲事件之提案人(單位)、受獎懲學生、學生之父母、監護人或關係人申請於本會評議時到場說明者,經本會同意後,應指定時間地點,通知其到場說明。
  依前二項規定到場說明之學生及其父母、監護人或關係人,得偕同輔佐人一人到場說明。

第11條


  獎懲事件有實地瞭解之必要時,得經本會決議,推派委員三人為之,並於本會會議時報告。
  本會委員應親自出席會議,經委員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始得開會;經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行之。
  依第十三條規定迴避之委員,於表決時,不計入前項出席委員人數。

第12條


  獎懲事件全部或一部之評議決定,以司法爭議處理或相關法律程序處理之結果為據者,本會得於司法爭議處理或相關法律程序終結前,停止該獎懲案件之評議,並以書面通知獎懲事件之提案人(單位)、學生、學生之父母、監護人或關係人。
  經本會依規定停止獎懲案件之評議,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應繼續評議,並以書面通知前項人員(單位)。

第13條


  本會處理學生獎懲事件,關於委員之迴避,準用行政程序法第三十二條及第三十三條規定。

第14條


  依第六條第三款至第七款規定提出之重大學生獎懲事件,本會之獎懲評議結果決定,除依第十二條規定停止評議者外,自收受學生獎懲事件書面提案(交議)之次日起,應於二個月內為之;必要時,得予延長,並通知獎懲事件之提案人(單位)、受獎懲學生、學生之父母、監護人或關係人;
  延長以一次為限,最長不得逾一個月。
  前項期間,依第十二條規定停止評議者,自繼續評議之日起重行起算。

第15條


  本會評議獎懲事件之評議決定,以無記名投票表決方式為之。
  本會會議之與會人員及其他工作人員對於評議、表決及其他委員個別意見,應嚴守秘密;涉及受獎懲學生隱私之事件及其基本資料,均應予以保密。

第16條


  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生,對本會評議學生獎懲事件,依其情形有提供相關資料及配合說明之義務。

第17條


  本會學生獎懲事件之評議,經校長核定後,學校應作成獎懲事件評議決定書,明確記載事由、獎懲結果、獎懲法令依據及不服獎懲結果之救濟方式,並以可供存證查核方式,專函通知受獎懲學生及其父母或監護人。
  前項救濟方式,應於評議決定書末明確記載,受獎懲學生及其父母、監護人如有不服,得於通知函送達之次日起二十日內,以書面向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提起申訴,逾期不受理。

第18條


  校長對前條本會獎懲評議結果有不同意見時,應敘明理由,送請本會復議;校長對本會復議結果仍不同意時,經本會會議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決議維持本會原獎懲評議結果,或經本會會議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決議作成其他獎懲評議結果時,校長應即核定,並予發布執行。

第19條


  受獎懲學生及其父母或監護人,對於本會獎懲評議結果,認為違法或不當致使學生權益受損者,得依學校學生申訴案件處理相關規定,於評議決定書通知送達之次日起二十日內,以書面向學校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提起申訴。

第20條


  性別平等教育法所定行為人,經依該法第三十一條第三項規定議處後,申請人或行為人有不服者,應依同法第三十二條第一項規定提起申復;申請人或行為人為學生,其本人及其父母或監護人對於申復結果不服者,應依同法第三十四條第一項第五款規定,自接獲書面通知書之次日起三十日內,以書面向學校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提起申訴,不適用前條規定。

第21條


  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十月一日施行。


回頁首〉〉


:::民國一百零三年一月十日發布條文:::


【法規內容】

第1條

  本辦法依高級中等教育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五十二條規定訂定之。
第2條

  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高級中等學校(以下簡稱學校):指教育部主管之學校。
  二、學生:指取得學校正式學籍註冊之在學學生。
  三、獎懲:指依學校獎懲規定具獎勵或懲罰性質之措施。
第3條

  本法第五十二條所定學校學生獎懲委員會(以下簡稱本會),置委員十一人至十五人,委員任期一年,由校長就學生事務處主任、教務處主任、總務處主任、輔導處(室)主任、主任教官或生活輔導組組長、各年級導師代表、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及學生代表聘任之。
  本會任一性別委員人數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前項導師代表、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及學生代表總數,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二分之一。
第4條

  本會由學生事務處主任擔任主席,負責召集並主持會議。
  主席因故無法召集會議時,由校長就委員中指定一人召集之。
  主席因故無法主持會議時,由主席互推代理主席一人主持會會議。
第5條

  本會委員不得兼任同一學校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第6條

  本會之任務為審議下列事項:
  一、學校學生獎懲規定。
  二、學校年度學生獎懲教育工作計畫。
  三、學生擬記大功或大過以上之獎懲事件。
  四、學生特別獎勵及本會之特殊管教措施等獎懲事件。
  五、學生已接受司法機關或相關機關處理之重大獎懲事件。
  六、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調查屬實,依調查結果審議其後續懲處事件。
  七、經校長交議之其他重大學生獎懲事件。
第7條

  本會作成之學生懲處評議結果,學校應落實後續輔導作為,並適切輔導學生改過及銷過。
第8條

  本會審議學生獎懲事件,應本公正、公平原則,瞭解事實經過,衡酌學生身心特質、家庭因素、行為動機及平時表現等,以鼓勵學生優良表現,導引學生人格健全及適性發展。
  本會審議學生重大懲處事件,於評議前,應提供受懲處學生及其父母、監護人到場陳述意見之機會;必要時,得通知或經利害關係人申請到場陳述意見。
  前項陳述及相關詢問內容應予記錄,並經陳述人簽名確認;其拒絕簽名或蓋章者,應記明其事由。陳述人對紀錄有異議者,應更正之。
第9條

  本會每學期至少應召開會議一次;如遇特殊獎懲事件,必要時得不定期召開會議。
第10條

  本會審議獎懲事件,以不公開為原則。
  本會審議懲處事件時,除經本會決議顯無必要外,應通知受懲處學生及其父母、監護人到場說明;審議獎懲事件時,得經本會決議邀請提案人(單位)、關係人、社工師、心理師、學者專家或有關機關(單位)指派之人員到場諮詢或說明。
  獎懲事件之提案人(單位)、受獎懲學生、學生之父母、監護人或關係人申請於本會審議時到場說明者,經本會同意後,應指定時間地點,通知其到場說明。
  依前二項規定到場說明之學生及其父母、監護人或關係人,得偕同輔佐人一人到場說明。
第11條

  獎懲事件有實地瞭解之必要時,得經本會決議,推派委員三人為之,並於本會會議時報告。
  本會委員應親自出席會議,經委員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始得開會;經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行之。
  依第十三條規定迴避之委員,於表決時,不計入前項出席委員人數。
第12條

  獎懲事件全部或一部之評議決定,以司法爭議處理或相關法律程序處理之結果為據者,本會得於司法爭議處理或相關法律程序終結前,停止該獎懲案件之審議,並以書面通知獎懲事件之提案人(單位)、學生、學生之父母、監護人或關係人。
  經本會依規定停止獎懲案件之審議,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應繼續審議,並以書面通知前項人員(單位)。
第13條

  本會處理學生獎懲事件,關於委員之迴避,準用行政程序法第三十二條及第三十三條之規定。
第14條

  依第六條第三款至第七款規定提出之重大學生獎懲事件,本會之獎懲評議結果決定,除依第十二條規定停止審議者外,自收受學生獎懲事件書面提案(交議)之次日起,應於二個月內為之;必要時,得予延長,並通知獎懲事件之提案人(單位)、受獎懲學生、學生之父母、監護人或關係人;延長以一次為限,最長不得逾一個月。
  前項期間,依第十二條規定停止審議者,自繼續審議之日起重行起算。
第15條

  本會審議獎懲事件之評議決定,以無記名投票表決方式為之。本會會議之審議、表決涉及其他委員個別意見,應嚴守秘密;涉及受獎懲學生隱私之事件及其基本資料,均應予以保密。
第16條

  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生,對本會審議學生獎懲事件,依其情形有提供相關資料及配合說明之義務。
第17條

  本會學生獎懲事件之評議,經校長核定後,學校應作成獎懲事件評議結果決定書,明確記載事由、獎懲結果、獎懲法令依據及不服獎懲結果之救濟方式,並以可供存證查核方式,專函通知受獎懲學生及其父母或監護人。
  前項救濟方式,應於評議結果決定書末附記,受獎懲學生及其父母、監護人如有不服,得於通知函送達之次日起二十日內,以書面向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提起申訴,逾期不受理。
第18條

  校長對前條本會獎懲評議結果有不同意見時,應敘明理由,送請本會復議;校長對本會復議結果仍不同意時,經本會會議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決議維持本會原獎懲評議結果,或經本會會議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決議作成其他獎懲評議結果時,校長應即核定,並予發布執行。
第19條

  受獎懲學生及其父母或監護人,對於本會獎懲評議結果,認為違法或不當致使學生權益受損者,得依學校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設置規定,於評議書通知送達之次日起二十日內,以書面向學校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提起申訴。
第20條

  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八月一日施行。



回頁首〉〉
【編註】本檔提供學習與參考為原則;如需正式引用請以官方公告版為準。
如有發現待更正部份及您所需本站未收編之法規,敬請告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