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名稱】。法律用語辭典
。♬簡讀版
【發布日期】106.10.17【發布機關】衛生福利部
章節索引〉〉法規內容〉〉
1‧ 中華民國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衛生部訂定發布
2‧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八月十二日行政院衛生署(71)衛署防字第390401號令修正發布全文27條
3‧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三月六日行政院衛生署(74)衛署防字第521064號令修正發布
4‧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八月二十日行政院衛生署(79)衛署防字第893102號令修正發布
5‧ 中華民國八十年八月十六日行政院衛生署(80)衛署防字第967187號令修正發布第8條條文
6‧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一月二十一日行政院衛生署(83)衛署防字第83000126號令修正發布第24條條文
7‧ 中華民國九十年二月二十七日行政院衛生署(90)衛署疾管字第0900011977號令修正發布全文43條;並自發布日起施行
8‧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十八日行政院衛生署署授疾字第0920001284號令修正發布第31~35、39、40條條文;並增訂第32-1條條文
(名稱:國際港埠檢疫規則)
9‧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八月十日行政院衛生署署授疾字第0930000753號令修正發布名稱及全文43條;並自發布日施行
10‧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五月十二日行政院衛生署署授疾字第0950000340號令修正發布全文42條;並自發布日施行
11‧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一月三日行政院衛生署署授疾字第0960001307號令修正發布第1、7~9、17、28條條文
12‧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行政院衛生署署授疾字第0970001087號令修正發布第18、25條條文【原條文】
13‧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衛生福利部部授疾字第1030101711號令修正發布全文42條;並自一百零四年一月一日施行
14‧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月十七日衛生福利部衛授疾字第1060101310號令修正發布第8、11、42條條文;並自發布日施行
回頁首〉〉
第二章 運輸工具檢疫 §8
第三章 人員檢疫 §19
第四章 船舶衛生 §27
第五章 港區衛生 §32
第六章 國內港埠檢疫 §35
第七章 附則 §38
本規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九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本規則用詞,定義如下:
一、港埠:指設置於我國(境)內之國際港埠與國內港埠。
二、國際港埠:指主要供國際運輸工具及其人員入出之港埠或指定特殊港埠。
三、國內港埠:指國際港埠以外之港埠。
四、港埠經營管理機關(構):指依法負責港埠經營管理之機關,或受港埠主管機關委託、委任或委辦負責港埠經營管理之機關或公、民營事業機構。
五、運輸工具:指船舶、航空器。
六、國內續航:指船舶自國(境)外入國(境)後至駛離我國期間,繼續至我國其他港埠航行或靠泊。
七、船舶衛生證明書:指船舶免予衛生管制證明書或船舶衛生管制證明書。
八、傳染病病人:指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之病人,以及感染傳染病病原體之人。
國際港埠之檢疫單位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國內港埠之檢疫單位為所在地之地方主管機關。
檢疫單位發現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時,應將傳染病病人及其接觸者之資料,傳送至居住地之地方衛生主管機關辦理追蹤防治。
國際港埠經營管理機關(構)應會同檢疫單位組成工作小組或會報,協調各機關(構)、公、民營事業機構,以確保該港埠具備下列能力:
一、提供旅客適宜醫療服務。
二、提供旅客安全衛生環境,包括飲水、食物、盥洗、廢棄物處理、室內空氣品質及病媒管制。
三、對可能構成國際關注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及時為適切之應變。
檢疫單位得於港埠設檢疫站,並辦理下列事項:
一、人員健康之監視。
二、運輸工具之檢疫。
三、港區及運輸工具病媒之監測。
四、其他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事項。
國內、外流行疫情有傳入、出國(境)之虞時,檢疫單位得採行下列措施;必要時得商請各機關(構)、公、民營事業機構協助,或會同為之:
一、對人員、物品、郵包、行李、屍體、貨櫃、貨物與運輸工具,施行管制及防疫措施。
二、督導運輸工具之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駕駛人或代理人(以下簡稱負責人)及港埠內各機關(構)、公、民營事業機構,施行環境消毒或病媒防治措施。
前項之措施由港埠經營管理機關(構)動員,並協調港埠內各機關(構)、公、民營事業機構配合辦理之。
回索引〉〉
運輸工具應接受檢疫。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供軍用。
二、僅航行於國內港埠間。
三、在二十四小時內無人員上下及貨物裝卸並開航出港。
前項各款所列運輸工具在航行中發現有傳染病病人或其屍體,或有其他防治需要時,仍應接受檢疫。
自國(境)外進入國際港埠之船舶,應於抵港前七十二小時至四小時期間,由船長向檢疫單位通報下列事項:
一、船舶名稱、呼號及航次。
二、最後啟航地點、日期及時間。
三、抵達前三十日內停泊之港口及啟航日期。
四、預定抵達之日期及時間。
五、船舶衛生證明書之種類、發給地點及日期。
六、工作人員及旅客人數。
七、抵達前三十日內,船舶上有無發現人員死亡或傳染病病人及其相關資料。
八、抵達前三十日內,船舶上有無發現不明原因之動物死亡情形。
九、有無鼠類或病媒孳生。
十、其他相關事項。
船舶於當次航行時間未達四小時者,經檢疫單位許可,得於啟航前完成通報。
經通報後,有人員死亡或發現傳染病病人時,應立即向檢疫單位通報其感染或死亡之人數、姓名、症狀或死因等相關資料。
檢疫單位依前三項之通報,認為該船舶無散播傳染病之虞時,許可入港。
國(境)外進入國際港埠之船舶,應檢具下列資料,向檢疫單位完成進入港埠檢疫手續:
一、海事衛生聲明書。
二、航程表。
三、船舶衛生證明書。
四、其他檢疫必要之資料。
下列船舶,得免檢具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資料:
一、總噸位五百噸以下遊艇。
二、無動力駁船。
三、遠洋漁船以外之漁船。
檢疫單位於必要時,得派員檢查船舶之衛生狀況。
檢疫單位獲知新事證,認為船舶有散播傳染病之虞時,得廢止其入港及出港許可。
自國(境)外進入國際港埠之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接受登船檢疫:
一、抵達前三十日內船舶上有人員死亡、不明原因之動物死亡或傳染病病人。
二、未依規定申請或未通過檢疫審查。
三、未依規定懸掛防鼠盾,於港埠泊岸期間經勸導仍未改善。
四、其他有檢疫之必要。
前項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免接受登船檢疫:
一、自前次駛離我國港埠至本次抵達期間內未再有前項各款同一情形。
二、進港前經醫師、法醫師證明非因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致死。
船舶於國內續航期間,有人員死亡、不明原因之動物死亡或傳染病病人,且有散播傳染病之虞時,應接受登船檢疫。
應於檢疫單位指定之地點接受登船檢疫之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經檢疫單位許可者,得先行進港再接受登船檢疫:
一、因氣候惡劣、登船困難或其他安全因素。
二、船上人員傷病,須緊急送醫。
三、機器故障,無法錨泊。
自國(境)外進入國際港埠之航空器,於本航次飛航途中發現有人員死亡、不明原因之動物死亡或傳染病病人時,負責人應即向檢疫單位通報下列事項:
一、航空器名稱。
二、最後啟航地點、日期、時間及預定抵達之日期及時間。
三、工作人員及旅客人數。
四、傳染病病人或死亡個案之人數、姓名、症狀或死因等相關資料。
五、不明原因死亡動物之種類、數量等相關資料。
前項航空器有散播傳染病之虞時,應配合接受登機檢疫。
接受登船(機)檢疫之運輸工具,船(機)長及其相關人員應配合下列事項,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一、依檢疫單位要求,於進港前對所載人員及物品施行必要之衛生措施。
二、依檢疫單位指定之時間、地點及方式接受登船(機)檢疫。
三、檢疫單位實施登船(機)檢疫時,指派人員陪同檢疫。
四、據實答復有關檢疫之詢問。
運輸工具有散播傳染病之虞時,應依檢疫單位指示,辦理下列事項:
一、至指定之檢疫地點或後續適當處理之港埠接受檢疫。
二、進行必要且切實之消毒、除污或病媒防治措施。
前項運輸工具為船舶者,其因設備、能力或其他事由,致無法辦理前項第二款之措施時,船長應以書面通知檢疫單位,並檢附船舶衛生證明書正本,由檢疫單位加註後,懸掛檢疫信號,即行出港。
運輸工具有散播傳染病之虞時,檢疫單位得對運輸工具及載運之人員、物品進行隔離措施。
前項運輸工具未經檢疫單位許可前,其載運之人員、物品應予留置,不得接觸其他人員及物品;其人員經遷移至陸上之隔離場所者,亦同。
前項運輸工具為船舶者,其不願接受隔離措施時,船長應以書面通知檢疫單位後,懸掛檢疫信號,即行出港。
回索引〉〉
入、出國(境)人員,應依檢疫單位指示,辦理下列事項:
一、提供相關聯絡資訊。
二、提供旅遊史、接觸史、疾病史、健康文件、預防接種證明書、相關傳染病書表或其他有關資訊。
三、接受醫學檢查。
四、接受疫苗接種或其他預防措施。
五、接受檢體採集送驗、送醫治療或其他檢疫措施。
六、其他防疫、檢疫必要措施。
檢疫單位施行前項措施時,應以書面告知;對外籍人士施行居家檢疫、集中檢疫或隔離治療措施時,應通知該國駐臺機構。
為防範國際間傳染病之流行,中央主管機關得採取下列措施:
一、提供黃熱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或其他國際預防接種服務。
二、提供預防瘧疾或其他傳染病之藥品。
前項業務,得委由相關機關或醫療機構辦理。
檢疫單位執行檢疫措施時,對接受醫學檢查、檢疫、隔離或其他措施之人員,應視需要提供其食物、飲水、衣服、住處、通訊工具、醫療服務或其他適當之協助。
旅客於入國(境)時已接受相關之檢疫措施,經評估無直接危害公共衛生時,檢疫單位得准許其繼續國際旅行;必要時,並得委由運輸工具負責人通知該旅客預定抵達下一港埠之相關單位。
旅行業代表人、導遊或領隊,應依各級主管機關之要求,配合辦理下列事項:
一、執行各級主管機關公告之檢疫措施。
二、發放檢疫相關資料。
三、轉知旅遊地區傳染病資訊及衛生教育宣導予旅客。
四、接受旅遊傳染病相關教育訓練。
五、審慎安排旅遊行程、飲食、住宿,避免旅客暴露受感染或可能受污染之環境。
六、提供旅遊行程、飲食、住宿及旅客個人之資料,包括姓名、身分證明文件或護照之號碼、住址、連絡電話或其他連絡之管道。
七、通報旅遊途中或入境時出現疑似傳染病症狀之旅客及其他團員名單。
八、其他檢疫、防疫相關措施。
運輸工具負責人應督促所屬或相關人員,配合辦理下列事項:
一、保持運輸工具無感染或污染源,包括無病媒及病源窩藪。
二、執行各級主管機關所定檢疫事項。
三、發放檢疫相關資料。
四、衛生教育宣導。
五、配合各級主管機關疫情調查防治需要,提供相關資料。
六、滯港船員、機組人員或旅客疑似傳染病就醫之通報,並於其就醫後將醫院診斷證明書送至檢疫單位。
七、其他檢疫、防疫相關措施。
經營、申請、辦理旅客入出境禮遇服務或緊急傷病、重病旅客通關之相關機構負責人應依前項第二款至第七款規定辦理;發現有人員死亡或傳染病病人時,應通知檢疫單位。
各級主管機關對於因檢疫而蒐集之個人資料,應予保密,不得無故洩漏,並加密處理。
各級主管機關為評估及防治公共衛生危害,得處理及利用前項個人資料,並應以確保符合檢疫目的之方式為之。
回索引〉〉
自國(境)外進港之船舶,依第十條規定申辦入港手續時,其檢附之海事衛生聲明書,應由船長填寫並簽名;該船舶置有船醫者,並應經船醫副署。
自國(境)外進港之船舶,依第十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檢附之船舶衛生證明書,應在有效期間內,並保持船舶衛生安全。
前項證明書屆期前,應向檢疫單位申請核發新證,檢疫單位因故未能實施檢查者,得就其原證明書聲明予以展延;其展延之期間,以一個月為限。
申請時證明書已逾期者,檢疫單位因故未能實施檢查時,得於船舶提出書面聲明後,發給放行簽證。
船舶衛生證明書記載之船舶名稱或國籍有變更時,應向檢疫單位申請變更。
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由船長實施消毒、除污或病媒防治等衛生管制措施,並於完成後向檢疫單位申請檢查:
一、發現傳染病病人或其屍體。
二、經衛生檢查發現環境衛生不良或有病媒孳生。
三、發現動物因不明原因死亡,且有散播傳染病之虞。
四、駛進乾燥船塢前或解體船隻,且有散播傳染病之虞。
五、其他檢疫單位認有必要時。
船舶因故無法實施前項衛生管制措施時,檢疫單位應於船舶衛生證明書上載明所發現之事實、證據及需要採取之措施。
船長實施前條衛生管制措施,必要時應依檢疫單位指示,騰空船舶或船艙。未完成前,船舶不得移動或使用,並禁止非工作人員接近。
檢疫單位實施第二十八條第二項及第二十九條第一項檢查,其檢查時間及船舶應配合之事項,由檢疫單位定之。
經排定實施檢查之船舶,因故無法在排定時間內接受檢查時,船長應事先通知檢疫單位;檢疫單位得因實際狀況變更其檢查時間。
回索引〉〉
港埠內各機關(構)應維持港埠區域內衛生安全,並應執行或配合相關衛生措施。
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督導辦理前項所規定之事項。
檢疫單位為防範傳染病傳入、出國(境),得於港埠區域或運輸工具內,實施病媒調查及衛生管制措施,相關機關(構)、公、民營事業機構應予配合,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航行於國際之船舶,於港埠泊岸期間,應採行有效病媒防治措施,並應懸掛防鼠盾。但因不可抗力致未能懸掛者,不在此限。
回索引〉〉
國內港埠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檢疫單位應施行檢疫:
一、對通報有人員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之進港船舶及其載運之人員、物品。
二、對運輸工具、物品或人員認有檢疫之必要。
三、其他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檢疫事項。
國內港埠檢疫單位應辦理之檢疫事項如下:
一、督導載運傳染病病人或其屍體之運輸工具負責人,實施消毒、除污或病媒防治等衛生管制措施。
二、於港埠區域內,實施病媒調查及衛生管制措施。
三、抽查自國(境)外進港運輸工具之衛生狀況及相關文件、資料,並視需要實施病媒調查及衛生管制措施。
四、其他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檢疫事項。
辦理前項工作時,相關機關(構)、公、民營事業機構應予配合,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運輸工具負責人及國內港埠內各機關(構)、公、民營事業機構,發現自國(境)外進入國內港埠之運輸工具上有人員死亡、不明原因之動物死亡或傳染病病人時,應即通報檢疫單位。
前項運輸工具負責人應通報之事項,準用第十五條第一項各款規定。
回索引〉〉
檢疫單位工作人員執行檢疫職務時,應穿著制服或配戴識別證。
經研判為傳染病病人者,檢疫單位得移送至指定醫療機構接受診療或隔離治療。
前項人員所需之運送費、掛號費、診療費及其他診療相關費用,由主管機關支應。
檢疫單位因氣候惡劣、登上運輸工具困難或其他安全因素,致執行業務有困難時,得採行替代措施。
過境旅客或滯港之船員、機組人員出現疑似傳染病症狀,且經檢疫單位評估有防疫、檢疫需要時,準用第十九條規定。
本規則自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一月一日施行。
本規則修正條文自發布日施行。
回頁首〉〉
:::民國九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發布條文:::
第二章 船舶、航空器檢疫 §7
第三章 人員檢疫 §17
第四章 船舶衛生文件 §26
第五章 港區衛生 §34
第六章 國內港埠檢疫 §37
第七章 附則 §40
本規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九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為防範傳染病傳入、出國(境),中央主管機關得委任所屬疾病管制局,辦理國際及指定特殊港埠(以下簡稱國際港埠)檢疫相關事項。
地方主管機關執行前條以外港埠之檢疫事項時,應依本規則辦理。
本規則所稱檢疫單位,指中央主管機關所屬疾病管制局或轄區有港埠之地方主管機關。
國際港埠應設委員會或工作小組,協調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以確保該港埠具備以下能力:
一、提供旅客適宜醫療服務。
二、提供旅客安全環境,包括飲水、病媒管制。
三、對可能構成國際關注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得及時為適切之應變。
國際港埠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並應依委員會或工作小組之要求,辦理衛生安全事項。
檢疫單位得視疫情實際需要,採行下列衛生措施:
一、設檢疫站,對人員、物品、郵包、行李、屍體、貨櫃、貨物及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施行衛生措施。
二、將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之人員及接觸者相關資料,傳送其居住地衛生主管機關辦理追蹤防治事項。
三、督導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之所有人、管理人、駕駛人或代理人(以下簡稱負責人),施行必要之環境消毒或病媒防治措施。
前項措施,必要時得會同相關機關為之。
回索引〉〉
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除下列情形外,應予施行檢疫:
一、供軍用者。
二、僅航行於國內港埠間者。
三、過境船舶、航空器之人員無上下及貨物無裝卸者。
前項運輸工具如在航行中發現有人員死亡、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或基於疫情實際需要時,仍應施行檢疫。
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之檢疫,應以電子通訊審查或書面審查等方式為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予施行登船(機)檢疫:
一、船舶於抵達前三十日內、航空器於本航次飛航途中,發現有人員死亡、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者。
二、船舶於抵達前三十日內、航空器於本航次飛航途中,發現有不明原因之動物死亡者。
三、未依規定申請或未通過審查檢疫者。
四、船舶前次進港,經發現未懸掛防鼠盾者。
五、其他經檢疫人員認有檢疫必要者。
前項第一款及第二款情形,其所載人員及物品,應會同相關單位施行衛生措施。
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之負責人,應派員陪同檢疫單位人員實施登船(機)檢疫,對於有關檢疫之詢問,應據實答復,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必要時,應以書面答復。
登船(機)檢疫,應於檢疫單位指定之時間內實施。
自國外進港之船舶,應於抵港前七十二小時至四小時內,由船長委託船舶公司或代理行號向檢疫單位通報下列事項,申請審查:
一、船舶名稱、呼號及航次。
二、最後啟航地點、日期及時間。
三、抵達前三十日內停泊之港口、啟航日期及時間。
四、預定抵達之日期及時間。
五、船舶衛生管制證明書種類、發給地點及日期。
六、工作人員及旅客人數。
七、抵達前三十日內,有無發現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或死亡者及其相關資料。
八、抵達前三十日內,有無發現不明原因之動物死亡情形。
九、有無鼠類或病媒孳生。
十、其他相關事項。
經通報後,如發生有死因不明、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個案時,應立即向檢疫單位通報其感染或死亡之人數、姓名、症狀或死因等相關資料。
檢疫單位依據前二項之通報,認為該船舶無媒介傳染病之虞時,應發給入港許可證。
船舶、航空器有媒介傳染病之虞時,檢疫單位應派員採取必要之檢疫措施。船舶抵港時,負責人應將其駛至檢疫單位指定之檢疫錨地或檢疫地點。
前項運輸工具經港埠檢疫單位評估後,無法處理時,得要求該運輸工具負責人將其駛至指定港埠。
應予施行登船檢疫之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經檢疫單位許可,得先行進港再行檢疫:
一、因氣候惡劣、登船困難或其他安全因素,無法在檢疫單位指定之檢疫錨地或檢疫地點施行檢疫者。
二、船上人員傷病,須緊急送醫者。
三、機器故障,無法在檢疫單位指定之檢疫錨地或檢疫地點錨泊者。
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經檢查有受污染或疑似受污染情事時,檢疫單位應採行下列措施:
一、對該運輸工具進行消毒、除污、滅蟲或除鼠,或使上述措施在其監督下進行;必要時,並得對受污染之運輸工具進行隔離措施。
二、不具執行前項措施之能力時,應在船舶衛生管制證明書中,註明所發現之事實與證據及需要採取之措施,以通知下一個入境港埠,該船舶並應懸掛檢疫信號後出港。
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經檢疫單位隔離於指定處所者,未經檢疫單位許可前,其載運之人員、物品應予留置,並不得接觸其他人員及物品;其人員經遷移至陸上之隔離場所者,亦同。
前項運輸工具如不願接受隔離措施時,其負責人應以書面通知檢疫單位後立即離境;船舶並應懸掛檢疫信號後出港。
船舶進港後,應檢具下列文件,向檢疫單位完成進入港埠檢疫手續:
一、海事衛生聲明書。
二、工作人員及旅客名單。
三、船舶衛生管制或免予衛生管制證明書。
四、檢疫單位認為必要之其他文件。
前項船舶進港後,檢疫單位得派員檢查其衛生狀況或查核其相關文件資料。
船舶於駛離國際港埠前,應檢具檢疫單位發給之檢疫完成證明書及檢疫准單,辦理出港結關手續。未完成手續者,不得出港。
自國外進港之航空器,飛航途中發現有死因不明、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個案時,負責人應立即向檢疫單位通報下列事項,並提供書面資料:
一、航空器名稱。
二、最後啟航地點、日期、時間及預定抵達之日期及時間。
三、工作人員及旅客名單。
四、傳染病、疑似傳染病或死亡個案之人數、姓名、症狀或死因等相關資料。
航空器抵達後,負責人應配合檢疫單位疫情調查防治需要,提供旅客及航班之相關資料。
回索引〉〉
檢疫單位得要求入、出國(境)人員,配合下列事項:
一、提供相關聯絡資訊。
二、提供旅遊史、接觸史、疾病史、健康文件、預防接種證明書、相關傳染病書表或其他有關資訊。
三、接受醫學檢查。
四、接受疫苗接種或其他預防措施。
五、接受檢體採集送驗、送醫治療或其他檢疫措施。
入境人員拒不配合前項之檢疫措施時,檢疫單位得通知有關單位拒絕該人員入境。
為防範國際間傳染病之流行,中央主管機關得採取下列措施:
一、提供黃熱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或其他國際預防接種服務。
二、提供預防瘧疾或其他傳染病之藥品。
前項業務得委託相關機關或醫療機構辦理。
檢疫單位施行第十七條第一項措施時,應以書面告知;對外籍人士施行居家檢疫、集中檢疫或隔離治療措施時,並應通知該國駐台機構。
檢疫單位執行檢疫措施時,對接受醫學檢查、檢疫、隔離或其他措施之人員,應視需要提供其食物、飲水、衣服、住處、通訊工具、醫療服務或其他適當之協助。
旅客於入境時已接受相關之檢疫措施,經評估並不構成直接公共衛生危害,檢疫單位得准許其繼續國際旅行,必要時並得委由運輸工具負責人通知該人員預定抵達下一港埠之相關單位。
旅行業代表人、導遊或領隊,應依各級主管機關之要求,配合辦理下列事項:
一、執行各級主管機關公告之檢疫措施。
二、發放檢疫相關資料。
三、進行衛生教育宣導。
四、審慎安排旅遊行程、飲食、住宿,避免旅客暴露於受感染或可能受污染之環境。
五、提供旅遊行程、飲食、住宿及旅客個人之資料,包括姓名、身分證或護照之號碼、住址、聯絡電話或其他聯絡之管道。
六、通報旅遊途中或入境時出現疑似傳染病症狀之旅客,提供團員名單。
七、其他檢疫、防疫相關措施。
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之所有人、管理人、駕駛人或代理人(以下簡稱負責人),應督促所屬或相關人員配合辦理下列事項:
一、執行各級主管機關公告之檢疫事項。
二、發放檢疫相關資料。
三、進行衛生教育宣導。
四、保持運輸工具無感染或污染源,包括無病媒與病源窩藪。
五、配合各級主管機關疫情調查防治需要,提供相關資料。
六、滯港船員、機組人員或旅客疑似傳染病就醫之通報,並於其就醫後將醫院診斷證明書送至檢疫單位。
七、其他檢疫、防疫相關措施。
各級主管機關對於因檢疫而蒐集之個人資料,應保守秘密並匿名處理。
各級主管機關為評估與管理公共衛生危害,得處理與提供前項個人資料,但應以能確保符合檢疫目的方式為之。
屍體入、出國(境),應檢具死亡證明書或其他證明死因之文件向檢疫單位申請檢疫;如經診斷係罹患傳染病致死者,應依傳染病防治法處理。
骨灰、骨骸入、出國(境),得免予施行檢疫。
回索引〉〉
自國外進港之船舶,申辦入港手續時,其檢附之海事衛生聲明書應由船長填寫並簽名;如該船舶置有船醫,並應經船醫副署。
船舶應保持衛生安全,並向檢疫單位申請核發船舶衛生管制或免予衛生管制證明書,其有效期間為六個月;超過有效期限,應重新申請核發。
持有前項證明書之船舶,經檢查發現鼠跡或需進行衛生管制措施者,應重新進行衛生管制措施,因故無法配合時,檢疫單位得於該證明書簽註理由後放行。
船舶衛生管制措施應儘可能在船舶與船艙騰空時進行之。
船舶因裝載過境貨物或其他原因,致未能實施衛生檢查或衛生管制措施時;其負責人得申請展延衛生管制或免予衛生管制證明書之有效期間一個月。
前項展延期間屆滿後,仍無法實施衛生檢查或衛生管制措施時,檢疫單位應於衛生管制或免予衛生管制證明書簽註理由後,始可放行。
船舶之名稱或國籍變更時,應向檢疫單位申請變更其持有之衛生管制或免予衛生管制證明書。
船舶於衛生管制或免予衛生管制證明書有效期間內,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實施消毒、除鼠或病媒防治等衛生措施:
一、有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人員者。
二、經檢查發現環境衛生不良或有病媒孳生者。
三、發現不明原因動物死亡,認有必要者。
四、駛進乾燥船塢前或解體船隻,認有必要者。
船舶消毒、除鼠或病媒防治等衛生管制作業,得由船舶負責人自行或委託辦理。但應於完成後,向檢疫單位申請複檢及發給證明書。
實施船舶衛生管制作業時,檢疫單位應事先檢查其衛生情形;船舶負責人應派員會同檢查有關安全措施,並協助相關作業。
經排定實施衛生管制作業之船舶,因故無法在排定時間內作業時,其負責人應事先通知檢疫單位;檢疫單位亦得因實際狀況變更其作業時間。
船舶於衛生管制作業未完成前,不得移動或使用,並禁止非工作人員接近。
回索引〉〉
港埠內各機關(構)應維持港埠區域內衛生安全,並應執行或配合相關衛生措施。
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督導辦理前項所規定之事項。
檢疫單位為防範傳染病傳入、出國(境),得於港埠區域或船舶、航空器內,實施病媒調查及衛生管制措施,相關單位應予配合,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航行於國際之船舶,於港埠泊岸期間,應懸掛防鼠盾,並採行有效病媒防治措施。
回索引〉〉
國內港埠應辦理下列檢疫事項:
一、對偷渡犯或非法入境人員施行檢疫。
二、對通報有人員死亡、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之進港船舶及其載運之人員、物品施行檢疫。
三、對出、入疫區之運輸工具、物品或人員認有必要者,施行檢疫。
四、其他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檢疫事項。
地方主管機關應督導載運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之運輸工具負責人,實施清除污染、消毒、病媒防治等衛生管制措施。
地方主管機關應定期於港埠區域或船舶內實施病媒調查及衛生管制措施;相關單位應予配合,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回索引〉〉
檢疫單位工作人員執行檢疫職務時,應穿著制服或配戴識別證。
經研判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之人員,檢疫單位得強制移送其至附近之指定醫療機構接受診療或隔離治療。
前項人員所需之運送費、掛號費、診療費及其他診療相關費用,由中央主管機關支應。
本規則自發布日施行。
回頁首〉〉
【編註】 本檔提供學習與參考為原則;如需正式引用請以官方公告版為準。
如有發現待更正部份及您所需本站未收編之法規,敬請告知,謝謝!
港埠檢疫規則
【發布日期】106.10.17【發布機關】衛生福利部
章節索引〉〉法規內容〉〉
【法規沿革】
(名稱:國際港埠檢疫規則)
回頁首〉〉
【章節索引】
第一章 總則 §1第二章 運輸工具檢疫 §8
第三章 人員檢疫 §19
第四章 船舶衛生 §27
第五章 港區衛生 §32
第六章 國內港埠檢疫 §35
第七章 附則 §38
【法規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1條
本規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九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第2條
本規則用詞,定義如下:
一、港埠:指設置於我國(境)內之國際港埠與國內港埠。
二、國際港埠:指主要供國際運輸工具及其人員入出之港埠或指定特殊港埠。
三、國內港埠:指國際港埠以外之港埠。
四、港埠經營管理機關(構):指依法負責港埠經營管理之機關,或受港埠主管機關委託、委任或委辦負責港埠經營管理之機關或公、民營事業機構。
五、運輸工具:指船舶、航空器。
六、國內續航:指船舶自國(境)外入國(境)後至駛離我國期間,繼續至我國其他港埠航行或靠泊。
七、船舶衛生證明書:指船舶免予衛生管制證明書或船舶衛生管制證明書。
八、傳染病病人:指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之病人,以及感染傳染病病原體之人。
第3條
國際港埠之檢疫單位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國內港埠之檢疫單位為所在地之地方主管機關。
第4條
檢疫單位發現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時,應將傳染病病人及其接觸者之資料,傳送至居住地之地方衛生主管機關辦理追蹤防治。
第5條
國際港埠經營管理機關(構)應會同檢疫單位組成工作小組或會報,協調各機關(構)、公、民營事業機構,以確保該港埠具備下列能力:
一、提供旅客適宜醫療服務。
二、提供旅客安全衛生環境,包括飲水、食物、盥洗、廢棄物處理、室內空氣品質及病媒管制。
三、對可能構成國際關注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及時為適切之應變。
第6條
檢疫單位得於港埠設檢疫站,並辦理下列事項:
一、人員健康之監視。
二、運輸工具之檢疫。
三、港區及運輸工具病媒之監測。
四、其他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事項。
第7條
國內、外流行疫情有傳入、出國(境)之虞時,檢疫單位得採行下列措施;必要時得商請各機關(構)、公、民營事業機構協助,或會同為之:
一、對人員、物品、郵包、行李、屍體、貨櫃、貨物與運輸工具,施行管制及防疫措施。
二、督導運輸工具之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駕駛人或代理人(以下簡稱負責人)及港埠內各機關(構)、公、民營事業機構,施行環境消毒或病媒防治措施。
前項之措施由港埠經營管理機關(構)動員,並協調港埠內各機關(構)、公、民營事業機構配合辦理之。
回索引〉〉
第二章 運輸工具檢疫
第8條
運輸工具應接受檢疫。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供軍用。
二、僅航行於國內港埠間。
三、在二十四小時內無人員上下及貨物裝卸並開航出港。
前項各款所列運輸工具在航行中發現有傳染病病人或其屍體,或有其他防治需要時,仍應接受檢疫。
--106年10月17日修正前條文--
第9條
自國(境)外進入國際港埠之船舶,應於抵港前七十二小時至四小時期間,由船長向檢疫單位通報下列事項:
一、船舶名稱、呼號及航次。
二、最後啟航地點、日期及時間。
三、抵達前三十日內停泊之港口及啟航日期。
四、預定抵達之日期及時間。
五、船舶衛生證明書之種類、發給地點及日期。
六、工作人員及旅客人數。
七、抵達前三十日內,船舶上有無發現人員死亡或傳染病病人及其相關資料。
八、抵達前三十日內,船舶上有無發現不明原因之動物死亡情形。
九、有無鼠類或病媒孳生。
十、其他相關事項。
船舶於當次航行時間未達四小時者,經檢疫單位許可,得於啟航前完成通報。
經通報後,有人員死亡或發現傳染病病人時,應立即向檢疫單位通報其感染或死亡之人數、姓名、症狀或死因等相關資料。
檢疫單位依前三項之通報,認為該船舶無散播傳染病之虞時,許可入港。
第10條
國(境)外進入國際港埠之船舶,應檢具下列資料,向檢疫單位完成進入港埠檢疫手續:
一、海事衛生聲明書。
二、航程表。
三、船舶衛生證明書。
四、其他檢疫必要之資料。
下列船舶,得免檢具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資料:
一、總噸位五百噸以下遊艇。
二、無動力駁船。
三、遠洋漁船以外之漁船。
檢疫單位於必要時,得派員檢查船舶之衛生狀況。
第11條
--106年10月17日修正前條文--
第12條
檢疫單位獲知新事證,認為船舶有散播傳染病之虞時,得廢止其入港及出港許可。
第13條
自國(境)外進入國際港埠之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接受登船檢疫:
一、抵達前三十日內船舶上有人員死亡、不明原因之動物死亡或傳染病病人。
二、未依規定申請或未通過檢疫審查。
三、未依規定懸掛防鼠盾,於港埠泊岸期間經勸導仍未改善。
四、其他有檢疫之必要。
前項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免接受登船檢疫:
一、自前次駛離我國港埠至本次抵達期間內未再有前項各款同一情形。
二、進港前經醫師、法醫師證明非因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致死。
船舶於國內續航期間,有人員死亡、不明原因之動物死亡或傳染病病人,且有散播傳染病之虞時,應接受登船檢疫。
第14條
應於檢疫單位指定之地點接受登船檢疫之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經檢疫單位許可者,得先行進港再接受登船檢疫:
一、因氣候惡劣、登船困難或其他安全因素。
二、船上人員傷病,須緊急送醫。
三、機器故障,無法錨泊。
第15條
自國(境)外進入國際港埠之航空器,於本航次飛航途中發現有人員死亡、不明原因之動物死亡或傳染病病人時,負責人應即向檢疫單位通報下列事項:
一、航空器名稱。
二、最後啟航地點、日期、時間及預定抵達之日期及時間。
三、工作人員及旅客人數。
四、傳染病病人或死亡個案之人數、姓名、症狀或死因等相關資料。
五、不明原因死亡動物之種類、數量等相關資料。
前項航空器有散播傳染病之虞時,應配合接受登機檢疫。
第16條
接受登船(機)檢疫之運輸工具,船(機)長及其相關人員應配合下列事項,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一、依檢疫單位要求,於進港前對所載人員及物品施行必要之衛生措施。
二、依檢疫單位指定之時間、地點及方式接受登船(機)檢疫。
三、檢疫單位實施登船(機)檢疫時,指派人員陪同檢疫。
四、據實答復有關檢疫之詢問。
第17條
運輸工具有散播傳染病之虞時,應依檢疫單位指示,辦理下列事項:
一、至指定之檢疫地點或後續適當處理之港埠接受檢疫。
二、進行必要且切實之消毒、除污或病媒防治措施。
前項運輸工具為船舶者,其因設備、能力或其他事由,致無法辦理前項第二款之措施時,船長應以書面通知檢疫單位,並檢附船舶衛生證明書正本,由檢疫單位加註後,懸掛檢疫信號,即行出港。
第18條
運輸工具有散播傳染病之虞時,檢疫單位得對運輸工具及載運之人員、物品進行隔離措施。
前項運輸工具未經檢疫單位許可前,其載運之人員、物品應予留置,不得接觸其他人員及物品;其人員經遷移至陸上之隔離場所者,亦同。
前項運輸工具為船舶者,其不願接受隔離措施時,船長應以書面通知檢疫單位後,懸掛檢疫信號,即行出港。
回索引〉〉
第三章 人員檢疫
第19條
入、出國(境)人員,應依檢疫單位指示,辦理下列事項:
一、提供相關聯絡資訊。
二、提供旅遊史、接觸史、疾病史、健康文件、預防接種證明書、相關傳染病書表或其他有關資訊。
三、接受醫學檢查。
四、接受疫苗接種或其他預防措施。
五、接受檢體採集送驗、送醫治療或其他檢疫措施。
六、其他防疫、檢疫必要措施。
檢疫單位施行前項措施時,應以書面告知;對外籍人士施行居家檢疫、集中檢疫或隔離治療措施時,應通知該國駐臺機構。
第20條
為防範國際間傳染病之流行,中央主管機關得採取下列措施:
一、提供黃熱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或其他國際預防接種服務。
二、提供預防瘧疾或其他傳染病之藥品。
前項業務,得委由相關機關或醫療機構辦理。
第21條
檢疫單位執行檢疫措施時,對接受醫學檢查、檢疫、隔離或其他措施之人員,應視需要提供其食物、飲水、衣服、住處、通訊工具、醫療服務或其他適當之協助。
第22條
旅客於入國(境)時已接受相關之檢疫措施,經評估無直接危害公共衛生時,檢疫單位得准許其繼續國際旅行;必要時,並得委由運輸工具負責人通知該旅客預定抵達下一港埠之相關單位。
第23條
旅行業代表人、導遊或領隊,應依各級主管機關之要求,配合辦理下列事項:
一、執行各級主管機關公告之檢疫措施。
二、發放檢疫相關資料。
三、轉知旅遊地區傳染病資訊及衛生教育宣導予旅客。
四、接受旅遊傳染病相關教育訓練。
五、審慎安排旅遊行程、飲食、住宿,避免旅客暴露受感染或可能受污染之環境。
六、提供旅遊行程、飲食、住宿及旅客個人之資料,包括姓名、身分證明文件或護照之號碼、住址、連絡電話或其他連絡之管道。
七、通報旅遊途中或入境時出現疑似傳染病症狀之旅客及其他團員名單。
八、其他檢疫、防疫相關措施。
第24條
運輸工具負責人應督促所屬或相關人員,配合辦理下列事項:
一、保持運輸工具無感染或污染源,包括無病媒及病源窩藪。
二、執行各級主管機關所定檢疫事項。
三、發放檢疫相關資料。
四、衛生教育宣導。
五、配合各級主管機關疫情調查防治需要,提供相關資料。
六、滯港船員、機組人員或旅客疑似傳染病就醫之通報,並於其就醫後將醫院診斷證明書送至檢疫單位。
七、其他檢疫、防疫相關措施。
經營、申請、辦理旅客入出境禮遇服務或緊急傷病、重病旅客通關之相關機構負責人應依前項第二款至第七款規定辦理;發現有人員死亡或傳染病病人時,應通知檢疫單位。
第25條
各級主管機關對於因檢疫而蒐集之個人資料,應予保密,不得無故洩漏,並加密處理。
各級主管機關為評估及防治公共衛生危害,得處理及利用前項個人資料,並應以確保符合檢疫目的之方式為之。
第26條
回索引〉〉
第四章 船舶衛生
第27條
自國(境)外進港之船舶,依第十條規定申辦入港手續時,其檢附之海事衛生聲明書,應由船長填寫並簽名;該船舶置有船醫者,並應經船醫副署。
第28條
自國(境)外進港之船舶,依第十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檢附之船舶衛生證明書,應在有效期間內,並保持船舶衛生安全。
前項證明書屆期前,應向檢疫單位申請核發新證,檢疫單位因故未能實施檢查者,得就其原證明書聲明予以展延;其展延之期間,以一個月為限。
申請時證明書已逾期者,檢疫單位因故未能實施檢查時,得於船舶提出書面聲明後,發給放行簽證。
船舶衛生證明書記載之船舶名稱或國籍有變更時,應向檢疫單位申請變更。
第29條
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由船長實施消毒、除污或病媒防治等衛生管制措施,並於完成後向檢疫單位申請檢查:
一、發現傳染病病人或其屍體。
二、經衛生檢查發現環境衛生不良或有病媒孳生。
三、發現動物因不明原因死亡,且有散播傳染病之虞。
四、駛進乾燥船塢前或解體船隻,且有散播傳染病之虞。
五、其他檢疫單位認有必要時。
船舶因故無法實施前項衛生管制措施時,檢疫單位應於船舶衛生證明書上載明所發現之事實、證據及需要採取之措施。
第30條
船長實施前條衛生管制措施,必要時應依檢疫單位指示,騰空船舶或船艙。未完成前,船舶不得移動或使用,並禁止非工作人員接近。
第31條
檢疫單位實施第二十八條第二項及第二十九條第一項檢查,其檢查時間及船舶應配合之事項,由檢疫單位定之。
經排定實施檢查之船舶,因故無法在排定時間內接受檢查時,船長應事先通知檢疫單位;檢疫單位得因實際狀況變更其檢查時間。
回索引〉〉
第五章 港區衛生
第32條
港埠內各機關(構)應維持港埠區域內衛生安全,並應執行或配合相關衛生措施。
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督導辦理前項所規定之事項。
第33條
檢疫單位為防範傳染病傳入、出國(境),得於港埠區域或運輸工具內,實施病媒調查及衛生管制措施,相關機關(構)、公、民營事業機構應予配合,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第34條
航行於國際之船舶,於港埠泊岸期間,應採行有效病媒防治措施,並應懸掛防鼠盾。但因不可抗力致未能懸掛者,不在此限。
回索引〉〉
第六章 國內港埠檢疫
第35條
國內港埠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檢疫單位應施行檢疫:
一、對通報有人員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之進港船舶及其載運之人員、物品。
二、對運輸工具、物品或人員認有檢疫之必要。
三、其他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檢疫事項。
第36條
國內港埠檢疫單位應辦理之檢疫事項如下:
一、督導載運傳染病病人或其屍體之運輸工具負責人,實施消毒、除污或病媒防治等衛生管制措施。
二、於港埠區域內,實施病媒調查及衛生管制措施。
三、抽查自國(境)外進港運輸工具之衛生狀況及相關文件、資料,並視需要實施病媒調查及衛生管制措施。
四、其他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檢疫事項。
辦理前項工作時,相關機關(構)、公、民營事業機構應予配合,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第37條
運輸工具負責人及國內港埠內各機關(構)、公、民營事業機構,發現自國(境)外進入國內港埠之運輸工具上有人員死亡、不明原因之動物死亡或傳染病病人時,應即通報檢疫單位。
前項運輸工具負責人應通報之事項,準用第十五條第一項各款規定。
回索引〉〉
第七章 附 則
第38條
檢疫單位工作人員執行檢疫職務時,應穿著制服或配戴識別證。
第39條
經研判為傳染病病人者,檢疫單位得移送至指定醫療機構接受診療或隔離治療。
前項人員所需之運送費、掛號費、診療費及其他診療相關費用,由主管機關支應。
第40條
檢疫單位因氣候惡劣、登上運輸工具困難或其他安全因素,致執行業務有困難時,得採行替代措施。
第41條
過境旅客或滯港之船員、機組人員出現疑似傳染病症狀,且經檢疫單位評估有防疫、檢疫需要時,準用第十九條規定。
第42條
本規則自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一月一日施行。
本規則修正條文自發布日施行。
--106年10月17日修正前條文--
回頁首〉〉
:::民國九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發布條文:::
【章節索引】
第一章 總則 §1第二章 船舶、航空器檢疫 §7
第三章 人員檢疫 §17
第四章 船舶衛生文件 §26
第五章 港區衛生 §34
第六章 國內港埠檢疫 §37
第七章 附則 §40
【法規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1條
本規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九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第2條
為防範傳染病傳入、出國(境),中央主管機關得委任所屬疾病管制局,辦理國際及指定特殊港埠(以下簡稱國際港埠)檢疫相關事項。
第3條
地方主管機關執行前條以外港埠之檢疫事項時,應依本規則辦理。
第4條
本規則所稱檢疫單位,指中央主管機關所屬疾病管制局或轄區有港埠之地方主管機關。
第5條
國際港埠應設委員會或工作小組,協調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以確保該港埠具備以下能力:
一、提供旅客適宜醫療服務。
二、提供旅客安全環境,包括飲水、病媒管制。
三、對可能構成國際關注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得及時為適切之應變。
國際港埠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並應依委員會或工作小組之要求,辦理衛生安全事項。
第6條
檢疫單位得視疫情實際需要,採行下列衛生措施:
一、設檢疫站,對人員、物品、郵包、行李、屍體、貨櫃、貨物及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施行衛生措施。
二、將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之人員及接觸者相關資料,傳送其居住地衛生主管機關辦理追蹤防治事項。
三、督導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之所有人、管理人、駕駛人或代理人(以下簡稱負責人),施行必要之環境消毒或病媒防治措施。
前項措施,必要時得會同相關機關為之。
回索引〉〉
第二章 船舶、航空器檢疫
第7條
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除下列情形外,應予施行檢疫:
一、供軍用者。
二、僅航行於國內港埠間者。
三、過境船舶、航空器之人員無上下及貨物無裝卸者。
前項運輸工具如在航行中發現有人員死亡、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或基於疫情實際需要時,仍應施行檢疫。
第8條
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之檢疫,應以電子通訊審查或書面審查等方式為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予施行登船(機)檢疫:
一、船舶於抵達前三十日內、航空器於本航次飛航途中,發現有人員死亡、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者。
二、船舶於抵達前三十日內、航空器於本航次飛航途中,發現有不明原因之動物死亡者。
三、未依規定申請或未通過審查檢疫者。
四、船舶前次進港,經發現未懸掛防鼠盾者。
五、其他經檢疫人員認有檢疫必要者。
前項第一款及第二款情形,其所載人員及物品,應會同相關單位施行衛生措施。
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之負責人,應派員陪同檢疫單位人員實施登船(機)檢疫,對於有關檢疫之詢問,應據實答復,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必要時,應以書面答復。
登船(機)檢疫,應於檢疫單位指定之時間內實施。
第9條
自國外進港之船舶,應於抵港前七十二小時至四小時內,由船長委託船舶公司或代理行號向檢疫單位通報下列事項,申請審查:
一、船舶名稱、呼號及航次。
二、最後啟航地點、日期及時間。
三、抵達前三十日內停泊之港口、啟航日期及時間。
四、預定抵達之日期及時間。
五、船舶衛生管制證明書種類、發給地點及日期。
六、工作人員及旅客人數。
七、抵達前三十日內,有無發現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或死亡者及其相關資料。
八、抵達前三十日內,有無發現不明原因之動物死亡情形。
九、有無鼠類或病媒孳生。
十、其他相關事項。
經通報後,如發生有死因不明、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個案時,應立即向檢疫單位通報其感染或死亡之人數、姓名、症狀或死因等相關資料。
檢疫單位依據前二項之通報,認為該船舶無媒介傳染病之虞時,應發給入港許可證。
第10條
船舶、航空器有媒介傳染病之虞時,檢疫單位應派員採取必要之檢疫措施。船舶抵港時,負責人應將其駛至檢疫單位指定之檢疫錨地或檢疫地點。
前項運輸工具經港埠檢疫單位評估後,無法處理時,得要求該運輸工具負責人將其駛至指定港埠。
第11條
應予施行登船檢疫之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經檢疫單位許可,得先行進港再行檢疫:
一、因氣候惡劣、登船困難或其他安全因素,無法在檢疫單位指定之檢疫錨地或檢疫地點施行檢疫者。
二、船上人員傷病,須緊急送醫者。
三、機器故障,無法在檢疫單位指定之檢疫錨地或檢疫地點錨泊者。
第12條
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經檢查有受污染或疑似受污染情事時,檢疫單位應採行下列措施:
一、對該運輸工具進行消毒、除污、滅蟲或除鼠,或使上述措施在其監督下進行;必要時,並得對受污染之運輸工具進行隔離措施。
二、不具執行前項措施之能力時,應在船舶衛生管制證明書中,註明所發現之事實與證據及需要採取之措施,以通知下一個入境港埠,該船舶並應懸掛檢疫信號後出港。
第13條
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經檢疫單位隔離於指定處所者,未經檢疫單位許可前,其載運之人員、物品應予留置,並不得接觸其他人員及物品;其人員經遷移至陸上之隔離場所者,亦同。
前項運輸工具如不願接受隔離措施時,其負責人應以書面通知檢疫單位後立即離境;船舶並應懸掛檢疫信號後出港。
第14條
船舶進港後,應檢具下列文件,向檢疫單位完成進入港埠檢疫手續:
一、海事衛生聲明書。
二、工作人員及旅客名單。
三、船舶衛生管制或免予衛生管制證明書。
四、檢疫單位認為必要之其他文件。
前項船舶進港後,檢疫單位得派員檢查其衛生狀況或查核其相關文件資料。
第15條
船舶於駛離國際港埠前,應檢具檢疫單位發給之檢疫完成證明書及檢疫准單,辦理出港結關手續。未完成手續者,不得出港。
第16條
自國外進港之航空器,飛航途中發現有死因不明、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個案時,負責人應立即向檢疫單位通報下列事項,並提供書面資料:
一、航空器名稱。
二、最後啟航地點、日期、時間及預定抵達之日期及時間。
三、工作人員及旅客名單。
四、傳染病、疑似傳染病或死亡個案之人數、姓名、症狀或死因等相關資料。
航空器抵達後,負責人應配合檢疫單位疫情調查防治需要,提供旅客及航班之相關資料。
回索引〉〉
第三章 人員檢疫
第17條
檢疫單位得要求入、出國(境)人員,配合下列事項:
一、提供相關聯絡資訊。
二、提供旅遊史、接觸史、疾病史、健康文件、預防接種證明書、相關傳染病書表或其他有關資訊。
三、接受醫學檢查。
四、接受疫苗接種或其他預防措施。
五、接受檢體採集送驗、送醫治療或其他檢疫措施。
入境人員拒不配合前項之檢疫措施時,檢疫單位得通知有關單位拒絕該人員入境。
第18條
為防範國際間傳染病之流行,中央主管機關得採取下列措施:
一、提供黃熱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或其他國際預防接種服務。
二、提供預防瘧疾或其他傳染病之藥品。
前項業務得委託相關機關或醫療機構辦理。
第19條
檢疫單位施行第十七條第一項措施時,應以書面告知;對外籍人士施行居家檢疫、集中檢疫或隔離治療措施時,並應通知該國駐台機構。
第20條
檢疫單位執行檢疫措施時,對接受醫學檢查、檢疫、隔離或其他措施之人員,應視需要提供其食物、飲水、衣服、住處、通訊工具、醫療服務或其他適當之協助。
第21條
旅客於入境時已接受相關之檢疫措施,經評估並不構成直接公共衛生危害,檢疫單位得准許其繼續國際旅行,必要時並得委由運輸工具負責人通知該人員預定抵達下一港埠之相關單位。
第22條
旅行業代表人、導遊或領隊,應依各級主管機關之要求,配合辦理下列事項:
一、執行各級主管機關公告之檢疫措施。
二、發放檢疫相關資料。
三、進行衛生教育宣導。
四、審慎安排旅遊行程、飲食、住宿,避免旅客暴露於受感染或可能受污染之環境。
五、提供旅遊行程、飲食、住宿及旅客個人之資料,包括姓名、身分證或護照之號碼、住址、聯絡電話或其他聯絡之管道。
六、通報旅遊途中或入境時出現疑似傳染病症狀之旅客,提供團員名單。
七、其他檢疫、防疫相關措施。
第23條
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之所有人、管理人、駕駛人或代理人(以下簡稱負責人),應督促所屬或相關人員配合辦理下列事項:
一、執行各級主管機關公告之檢疫事項。
二、發放檢疫相關資料。
三、進行衛生教育宣導。
四、保持運輸工具無感染或污染源,包括無病媒與病源窩藪。
五、配合各級主管機關疫情調查防治需要,提供相關資料。
六、滯港船員、機組人員或旅客疑似傳染病就醫之通報,並於其就醫後將醫院診斷證明書送至檢疫單位。
七、其他檢疫、防疫相關措施。
第24條
各級主管機關對於因檢疫而蒐集之個人資料,應保守秘密並匿名處理。
各級主管機關為評估與管理公共衛生危害,得處理與提供前項個人資料,但應以能確保符合檢疫目的方式為之。
第25條
屍體入、出國(境),應檢具死亡證明書或其他證明死因之文件向檢疫單位申請檢疫;如經診斷係罹患傳染病致死者,應依傳染病防治法處理。
骨灰、骨骸入、出國(境),得免予施行檢疫。
回索引〉〉
第四章 船舶衛生文件
第26條
自國外進港之船舶,申辦入港手續時,其檢附之海事衛生聲明書應由船長填寫並簽名;如該船舶置有船醫,並應經船醫副署。
第27條
船舶應保持衛生安全,並向檢疫單位申請核發船舶衛生管制或免予衛生管制證明書,其有效期間為六個月;超過有效期限,應重新申請核發。
持有前項證明書之船舶,經檢查發現鼠跡或需進行衛生管制措施者,應重新進行衛生管制措施,因故無法配合時,檢疫單位得於該證明書簽註理由後放行。
船舶衛生管制措施應儘可能在船舶與船艙騰空時進行之。
第28條
船舶因裝載過境貨物或其他原因,致未能實施衛生檢查或衛生管制措施時;其負責人得申請展延衛生管制或免予衛生管制證明書之有效期間一個月。
前項展延期間屆滿後,仍無法實施衛生檢查或衛生管制措施時,檢疫單位應於衛生管制或免予衛生管制證明書簽註理由後,始可放行。
船舶之名稱或國籍變更時,應向檢疫單位申請變更其持有之衛生管制或免予衛生管制證明書。
第29條
船舶於衛生管制或免予衛生管制證明書有效期間內,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實施消毒、除鼠或病媒防治等衛生措施:
一、有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人員者。
二、經檢查發現環境衛生不良或有病媒孳生者。
三、發現不明原因動物死亡,認有必要者。
四、駛進乾燥船塢前或解體船隻,認有必要者。
第30條
船舶消毒、除鼠或病媒防治等衛生管制作業,得由船舶負責人自行或委託辦理。但應於完成後,向檢疫單位申請複檢及發給證明書。
第31條
實施船舶衛生管制作業時,檢疫單位應事先檢查其衛生情形;船舶負責人應派員會同檢查有關安全措施,並協助相關作業。
第32條
經排定實施衛生管制作業之船舶,因故無法在排定時間內作業時,其負責人應事先通知檢疫單位;檢疫單位亦得因實際狀況變更其作業時間。
第33條
船舶於衛生管制作業未完成前,不得移動或使用,並禁止非工作人員接近。
回索引〉〉
第五章 港區衛生
第34條
港埠內各機關(構)應維持港埠區域內衛生安全,並應執行或配合相關衛生措施。
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督導辦理前項所規定之事項。
第35條
檢疫單位為防範傳染病傳入、出國(境),得於港埠區域或船舶、航空器內,實施病媒調查及衛生管制措施,相關單位應予配合,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第36條
航行於國際之船舶,於港埠泊岸期間,應懸掛防鼠盾,並採行有效病媒防治措施。
回索引〉〉
第六章 國內港埠檢疫
第37條
國內港埠應辦理下列檢疫事項:
一、對偷渡犯或非法入境人員施行檢疫。
二、對通報有人員死亡、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之進港船舶及其載運之人員、物品施行檢疫。
三、對出、入疫區之運輸工具、物品或人員認有必要者,施行檢疫。
四、其他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檢疫事項。
第38條
地方主管機關應督導載運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之運輸工具負責人,實施清除污染、消毒、病媒防治等衛生管制措施。
第39條
地方主管機關應定期於港埠區域或船舶內實施病媒調查及衛生管制措施;相關單位應予配合,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回索引〉〉
第七章 附 則
第40條
檢疫單位工作人員執行檢疫職務時,應穿著制服或配戴識別證。
第41條
經研判感染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之人員,檢疫單位得強制移送其至附近之指定醫療機構接受診療或隔離治療。
前項人員所需之運送費、掛號費、診療費及其他診療相關費用,由中央主管機關支應。
第42條
本規則自發布日施行。
回頁首〉〉
如有發現待更正部份及您所需本站未收編之法規,敬請告知,謝謝!